
carving; graving
edition; print
a quarter; chisel; in the highest degree; moment
【法】 superscription
版刻(bǎnkè)作为中国传统印刷工艺的核心术语,在汉英词典中通常对应woodblock printing 或block printing,指通过在木质板材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施墨印刷的技术。其含义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版刻是以木板为载体,由刻工反向雕刻凸起的图文,形成印版。通过刷墨、覆纸、施压等工序,将图文转印于纸张。该工艺起源于隋唐,鼎盛于宋元,是书籍复制与艺术创作的关键手段。其核心特征为“以刀代笔,以板代纸” ,需雕刻、印刷双艺结合(中华书局《中国古代印刷史》)。
版刻的刀法线条具有独特美学价值。如:
刀痕的深浅、缓急直接影响印品的艺术层次,使每幅作品兼具工艺规范性与手工随机性(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版画史》)。
作为知识传播媒介,版刻承载多重功能:
术语对照
中文:版刻(动词/名词)
英文:woodblock carving(雕刻行为);woodblock print(印刷成品)
“版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指文字或图画的木版雕刻技术及成品,常见于传统印刷领域。例如宋刊本的版刻以行款精美著称。
在文学语境中,偶被引申为形容事物缺乏灵活性(如批评书画作品呆板),但此用法较少见。
常与“雕版印刷”“版画”等术语关联,例如版刻画即通过此工艺制作的图像作品。
(注:如需了解具体版刻技法或历史发展,建议查阅古籍印刷或传统工艺类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