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sanity hearing
right; answer; reply; at; check; compare; couple; mutual; opposite; versus; vs
face to face
【计】 P
【化】 dyad
【医】 Adv.; contra-; corps; ob-; p-; pair; par; para-
【经】 vs
psychosis
【医】 mental state
issue; problem; question; trouble
【计】 sieve problem
【经】 subject
prejudication
【法】 antecedent trail; precognition;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preliminary hearing court; preliminary trial; pretrial
“对精神状态问题的预审”是法律与心理学交叉领域的重要概念,指在正式司法程序前,由专业人员对涉案个体的心理状态进行初步评估,以判断其是否具备刑事责任能力或民事行为能力。这一流程结合了汉英法律术语中“预审”(preliminary examination)与“精神状态”(mental state)的双重定义,常见于刑事司法及民事监护案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284条,当犯罪嫌疑人可能因精神疾病无法承担刑责时,需启动“强制医疗程序”。预审阶段的精神评估为此程序提供了医学依据,确保司法决策符合“无病推定”原则(presumption of sanity)。
预审通常包含三阶段:
该预审需法律、医学、心理学三方专家共同参与。英国《精神健康法案》(Mental Health Act 1983)第35条明确规定,法院可要求精神科医师出具48小时观察报告,此条款被多国司法体系借鉴。
汉英对照关键术语:
典型应用场景包括刑事案件中被告人的受审能力(competency to stand trial)判定,以及遗嘱争议中的立嘱人精神状态追溯评估。
“对精神状态问题的预审”是一个法律术语,主要指在司法程序中,针对涉案人员(如犯罪嫌疑人)的精神状态进行预先审查,以评估其是否具备刑事责任能力或受审能力。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术语是司法程序中保障法律与精神医学结合的关键环节,需通过严格程序确保结论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