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semi-polar link; semi-polar linkage; semipolar bond
半极性键(semi-polar bond),又称极性共价键(polar covalent bond),是指化学键中成键原子间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但未完全转移,导致键具有部分离子键特征的共价键。其本质是原子间电负性差异(通常在0.4至1.7之间)使电子云分布不对称,形成键偶极矩。以下是详细解释:
电子对偏移
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电负性)不同,导致共用电子对偏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使该原子带部分负电荷(δ⁻),另一原子带部分正电荷(δ⁺)。例如,在HCl分子中,氯原子(电负性3.0)吸引电子能力强于氢原子(电负性2.1),电子对偏向氯原子。
键的极性度量
极性大小由电负性差值(Δχ)决定:
分子极性表现
半极性键是分子具有极性的主要原因。例如,水分子(H₂O)因O-H键的极性和空间构型呈V形,成为极性分子。
典型化合物
键类型 | 电子转移 | 电负性差值 | 实例 |
---|---|---|---|
非极性共价键 | 均等共享 | <0.4 | H₂, Cl₂ |
半极性键 | 偏移共享 | 0.4–1.7 | HCl, H₂O |
离子键 | 完全转移 | >1.7 | NaCl, CaO |
(注:部分文献因未搜索到有效网页链接,仅标注来源名称,建议通过学术数据库检索原文。)
“半极性键”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化学术语,目前并没有被广泛接受的标准定义。根据可能的学术语境,它可能有以下两种解释方向:
配位键(共价键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配位化合物中,一个原子提供孤对电子,另一个原子提供空轨道形成共价键。例如,铵离子(NH₄⁺)中氮与氢之间的键。这类键最初因电子对由单方提供而被称为“半极性键”,但实际形成后与其他共价键性质相同。
极性较弱的共价键
某些教材可能用“半极性”描述电负性差异较小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如C-H键),其极性弱于典型的极性键(如O-H键)。但这一用法并不规范,更常见的分类仍属于“极性共价键”。
建议:该术语可能存在翻译或语境偏差。若涉及具体化学结构(如分子轨道、共振杂化等),建议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进一步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