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void; dodge; hide
“躲”是现代汉语常用动词,其核心语义涵盖物理空间的避让与心理层面的规避双重维度。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及《柯林斯汉英双解词典》的权威释义,该字可拆解为以下三层内涵:
一、物理位移避让(Physical Avoidance)
作为及物动词使用时,指通过身体移动避开危险或干扰。例如:"躲避车辆"(dodge a vehicle)、"躲雨"(take shelter from rain),对应的英文动词为"evade"或"avoid",强调对客观威胁的即时反应机制。此用法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被标注为高频日常交际词汇。
二、静态隐蔽状态(Static Concealment)
作不及物动词时,指主动进入遮蔽空间达到隐藏目的,如"躲在衣柜里"(hide in the wardrobe),对应英文"hide"或"conceal oneself"。该义项在《剑桥汉英词典》的语用分析中指出,其隐含主语通常具有规避外界观察的意图性特征。
三、抽象责任规避(Abstract Responsibility Evasion)
引申义用于心理或社会关系层面,如"躲债"(avoid debts)、"躲不过良心的谴责"(cannot escape conscience's reproach),英文对应"shirk"或"elude"。据《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的语义演变研究,此用法最早见于明代白话小说,体现汉语动词从具体动作到抽象概念的自然延伸规律。
“躲”是一个汉语动词,读音为duǒ,本义指通过移动身体或位置来避开某种事物或人,常见含义及用法如下:
避开危险或不利
如“躲雨”“躲灾”,指主动避开自然或人为的威胁。例如:“他躲在屋檐下避雨。”
隐藏自身
表示藏匿以避免被发现,如“躲起来”“躲猫猫(捉迷藏)”。例如:“孩子躲在柜子里玩捉迷藏。”
逃避责任或问题
用于抽象场景,如“躲避责任”“躲是非”,带有消极色彩。例如:“他总想躲开工作中的麻烦。”
婉转拒绝或推脱
如“躲酒(拒绝喝酒)”“躲债(逃避债务)”。例如:“他借口身体不适,躲掉了今晚的应酬。”
民间游戏“躲猫猫”即捉迷藏,体现了“躲”的趣味性;成语“东躲西藏”则形容狼狈逃避的状态。
“躲”为左右结构,部首为“身”,右侧“朵”表声,本义与身体动作相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