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shifting
song and dance
【法】 evasive answer; quibble; subterfuge
cheat; pretend; swindle
art; method; skill
【医】 technic; technique
遁词诈术的汉英词典释义
一、语义解析
遁词(dùn cí)
指逃避责任或掩饰真相的托词、借口。英文译为"subterfuge" 或"evasive excuse",强调通过语言规避实质问题。例如:"他以工作忙为遁词推脱责任。"(He used work busyness as an evasive excuse to shirk responsibility.)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诈术(zhà shù)
指欺骗、欺诈的手段或计谋。英文对应"deception" 或"fraudulent trick",突出利用诡计达成目的的行为。例如:"骗子常用诈术获取他人财物。"(Scammers often use fraudulent tricks to obtain others' property.)
来源:《中华成语大辞典》,中华书局出版。
整体含义
"遁词诈术" 为复合词,指通过虚假借口与欺骗手段掩盖真实意图的行为,英文可译为"evasive deception" 或"subterfuge and fraud"。例如:"政客的遁词诈术令公众失望。"(Politicians' evasive deception disappointed the public.)
来源:《牛津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牛津大学出版社。
二、文化背景与用法
该词含贬义,多用于批判性语境:
来源:《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商务印书馆。
三、英文语境对比
英语中类似概念包括:
来源: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Subterfuge"词条释义。
四、权威引用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指出:"遁词诈术的核心是‘不诚’,既回避事实又主动欺诈,属双重道德缺失。" 此定义契合中西方伦理中对诚信(integrity)的共识。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以下是“遁词”和“诈术”的详细解释及区别:
基本定义
指因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实意图时,用含糊、模棱两可的言辞搪塞他人。例如《孟子》中提到的“遁辞知其所穷”,说明其本质是逃避问题。
使用场景
常见于政治、法律或商业领域,用于回避敏感问题或责任。例如官员面对质疑时可能用“正在调查中”等模糊回答。
历史典故
宋代张载在《语录钞》中批评遁词“无情”,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也提到学者使用遁词掩饰错误。
核心含义
指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如虚构事实、伪装身份等。《吕氏春秋》称其为“巧谋并行”的欺骗方式,明代海瑞则批评其为“诈术之私”。
表现形式
包括假装投降(如“诈降”)、诈骗财物或试探对方(如用假话套取真相)等。例如郭沫若在戏剧中描写角色“惯用诈术”。
应用范围
多用于军事、诈骗或权谋场景,具有主动性和攻击性,与遁词的被动回避形成对比。
维度 | 遁词 | 诈术 |
---|---|---|
目的 | 掩饰真实意图或逃避责任 | 主动欺骗、谋取利益 |
方式 | 含糊其辞、迂回回答 | 虚构事实、伪装行为 |
场景 | 政治、法律争议场景 | 军事、诈骗等对抗性场景 |
总结来看,遁词偏向语言上的回避,而诈术更侧重行为上的欺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