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seudoclassicism
draft; draw up; imitate; plan
【医】 para-
archaism
拟古体(nǐ gǔ tǐ)是汉语文学创作中刻意模仿古代文体风格与语言特征的写作形式,其核心在于通过仿效先秦至唐宋等时期的经典文本(如《诗经》《楚辞》、汉赋、唐宋古文),重现古雅简练、含蓄深邃的语言风貌。在汉英词典中通常对应以下解释:
术语定义
拟古体译为“archaism” 或“archaicism”,指文学创作中有意识地使用古代语法、词汇或修辞手法,以营造古典韵味的文体风格。例如:“他的诗歌充满拟古体特征”可译为 “His poetry is imbued with archaistic features.”
核心特征
历史背景与代表作品
拟古体兴盛于明清复古思潮中,如明代“前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李梦阳《空同集》),清代桐城派以唐宋八大家为范本(方苞《狱中杂记》)。西方文学中亦有类似实践,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对中世纪风格的模仿(Ode on a Grecian Urn)。
与“复古”的辨析
拟古体(archaism)强调语言形式的模仿,而复古(restoration)更侧重思想或制度的复兴。例如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属文学拟古,而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则属思想复古。
权威参考来源:
“拟古体”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创作形式,指诗文刻意模仿古人的风格、形式或题材,既包含对古典美学的推崇,也常融入作者的创新意图。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含义
“拟古”即“摹仿古人的诗文”,表现为对古典语言、结构、主题的效仿。例如汉代扬雄拟《易经》作《太玄》,拟《论语》作《法言》,开拟古先河。
作为诗体的确立
晋代陆机、南朝鲍照等诗人创作《拟古》诗,使“拟古”逐渐成为独立诗体。这类作品常以“拟古诗”“效古”为标题,如陆机《拟古诗》十二首模仿《古诗十九首》。
不同朝代的演变
艺术特点
正面意义
严羽《沧浪诗话》称赞江淹(字文通)拟古“拟渊明似渊明,拟康乐似康乐”,认为其能精准捕捉古人神韵。
争议与局限
部分批评者认为过度拟古会导致创作僵化,缺乏新意。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指出,拟古需“师其意而不袭其迹”方能突破。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作品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古典文学研究专著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