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黑酸(Alkaptonuria)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疾病,由英国医生Archibald Garrod于1902年首次系统描述。该病症的英文名称"Alkaptonuria"源于阿拉伯语"al-qali"(碱)和希腊语"haptō"(结合),指患者尿液暴露空气后因尿黑酸氧化而变黑的特性。
从病理机制角度,尿黑酸的形成与酪氨酸代谢障碍直接相关。患者因HGD基因突变导致尿黑酸1,2-双加氧酶活性缺失,使尿黑酸(2,5-二羟基苯乙酸)无法转化为马来酰乙酰乙酸,最终通过肾脏排泄并氧化聚合形成黑色素样物质。这一生化过程在《代谢与分子基础遗传病》教科书中有详细阐述。
临床表现呈现典型三联征:
诊断依据包括尿液中还原物质检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以及基因测序确认HGD基因突变。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OMIM数据库收录了该疾病的完整基因突变谱。
目前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包括大剂量维生素C抗氧化治疗和尼替西农抑制酪氨酸降解。2023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载的临床试验显示,新型酶替代疗法可有效降低血清尿黑酸水平。
尿黑酸(Homogentisic Acid)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名为2,5-二羟苯乙酸,是人体内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以下是综合多来源信息的详细解释:
尿黑酸在正常情况下会被尿黑酸氧化酶进一步分解为乙酰乙酸,最终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其化学式为$$C_8H_8O_4$$,分子结构中含有两个羟基和一个羧酸基团,易在空气中氧化变黑。
当尿黑酸氧化酶缺乏时,尿黑酸无法正常代谢,导致其在体内蓄积并随尿液排出,形成尿黑酸尿症(Alkaptonuria)。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近亲结婚者发病率较高。患者尿液静置或接触空气后会逐渐变黑,这是尿黑酸氧化生成黑色素样物质的表现。
该病于1908年由Garrod首次提出,是最早被发现的先天性代谢缺陷之一。全球发病率约为1/25万至1/100万。
如需进一步了解检测或饮食管理细节,可参考医学文献或遗传代谢专科指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