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Ticorea febrifuga
south
beautiful; beauty; good
control; cure; govern; manage; punish; rule
impaludism; malaria
【医】 ague; malaria; paludism
arbor; cultivate; establish; set up; tree
【计】 T; tree
【医】 arbor; arbores; tree
南美治疟树(学名:Cinchona officinalis)是茜草科金鸡纳属常绿乔木,其名称在汉英词典中对应翻译为"South American antimalarial tree"或"quinine tree"。该树种原生于安第斯山脉海拔1,500-3,000米的热带云雾林中,其干燥树皮所含的生物碱具有显著抗疟活性。
从植物学角度,该树高可达15米,树皮呈灰褐色且纵向裂纹明显,椭圆形叶片具革质特征,圆锥花序着生白色或粉红色管状花。其药用价值源于含有超25种吲哚类生物碱,其中奎宁(quinine)含量可达2-15%,该化合物通过抑制疟原虫裂殖体DNA复制发挥治疗作用。
历史文献记载显示,西班牙殖民者1632年在秘鲁首次记录当地土著使用该树皮治疗发热症状。1820年法国药师Pelletier和Caventou成功分离出奎宁结晶,这一发现使该树种成为全球首个天然抗疟药物原料来源。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其提取物对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和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均具抑制作用。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野生种群因过度采伐已被列为近危物种。目前全球90%的商业种植集中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采用无性扦插技术实现可持续采收。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仍将奎宁列为二线抗疟药物,用于氯喹耐药株感染治疗。
“南美治疟树”通常指原产于南美洲的金鸡纳树,其树皮因含有抗疟成分奎宁而闻名。以下是详细解释:
植物学特征
金鸡纳树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如哥伦比亚、秘鲁等),分为大灌木和小乔木两类,树皮味苦。其学名为Cinchona,属茜草科植物。
历史与药用价值
17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发现当地土著用金鸡纳树皮治疗疟疾。据记载,秘鲁总督夫人因服用树皮粉末痊愈,该药被称为“伯爵夫人的粉末”或“耶稣会树皮”。树皮中的奎宁能有效抑制疟原虫,成为当时唯一抗疟药物。
殖民掠夺与生态影响
欧洲殖民者为获取树皮,对金鸡纳树进行大规模砍伐,导致南美森林破坏。1640年,耶稣会士提出“砍一补一”政策,试图平衡资源利用与保护。
现代意义
奎宁的发现推动了抗疟药物发展,至今仍是治疗疟疾的重要参考。金鸡纳树也象征殖民时期资源争夺与生态保护的早期意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