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civil proceedings
【经】 civil suit
formality; ground rule; procedure; proceeding; process; program
【计】 P; problem determination aid; PROC; program; related channel program
【化】 sequence
【经】 program; sequence
民事诉讼程序(Civil Procedure),指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依照法律规定,为解决民事纠纷(Civil Disputes)而进行的起诉、受理、审理、裁判及执行等一系列有序活动的总和。其核心在于通过法定步骤和方式,公正高效地解决平等主体间的权利义务争议。以下从汉英词典角度解析其关键要素:
民事诉讼程序是司法机关处理民事案件时遵循的法定步骤和规则体系,涵盖从立案到执行的全过程。
Civil Procedure 或 Civil Litigation Process,强调法律框架下的争议解决机制(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原被告双方诉讼地位平等,享有对等的诉讼权利和义务。例如,《民事诉讼法》第8条规定“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
来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当事人可自主决定诉讼请求范围、证据提交及和解协议(Settlement Agreement),法院不得超出请求裁判。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
原告提交起诉状(Complaint),法院审查是否符合立案条件(如管辖权、诉讼主体资格)。
来源:《民事诉讼法》第122条
包括庭前证据交换(Evidence Exchange)、法庭调查、辩论及合议庭评议。判决书(Judgment)需明确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实施办法》
遵循“谁主张,谁举证”原则(He who asserts must prove),但环境污染等案件适用举证责任倒置(Inversion of Burden of Proof)。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条
针对事实清楚、争议标的额小的案件,实行一审终审以提升效率。
来源:《民事诉讼法》第165-169条
中国民事诉讼程序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5年修正生效版),辅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及指导性案例。
来源: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注:本文内容综合中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体系及权威司法释义,相关条款以最新修订版本为准。
民事诉讼程序是指司法机关与当事人为解决民事纠纷,依法进行的系统性法律活动及由此产生的诉讼关系总和。其核心特点是通过公力救济方式保障当事人权益,主要分为以下阶段:
起诉与受理
原告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交起诉状,法院7日内审查立案条件。符合条件则通知缴纳诉讼费,否则裁定不予受理(对裁定不服可10日内上诉)。
庭前准备
开庭审理
二审程序
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可在15日内上诉,二审法院审查范围侧重法律适用和程序合法性。
如需了解具体案件操作细节或完整法律条文,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