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deactivation
【医】 inactivate; inactivation
灭活性(inactivation)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使生物活性物质失去原有功能的过程。该术语常见于生物医学领域,具体表现为:
汉英对照定义 《牛津生物技术词典》将"灭活性"定义为"rendering a biological agent non-viable while retaining structural integrity",即保持结构完整性的前提下消除生物活性。中文语境特指病毒、酶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消除。
应用领域解析 在疫苗制备中,灭活指通过甲醛处理使病原体失去复制能力(如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制药领域则常见酶灭活工序,采用高温或蛋白酶抑制剂终止反应链。
汉英构词对比 术语构成遵循"动词+性"的汉语形态特征,对应英语的"in-"前缀表否定(如inactivate)。《现代医学术语构词法》指出这种构词方式在1990年后成为主流译法。
技术方法差异 物理灭活包含γ射线辐照(穿透性强)和巴氏消毒法(62-65℃热处理),化学灭活常用β-丙内酯(对病毒包膜破坏显著)。《生物制药工艺学》强调方法选择需考虑目标物质特性。
灭活性(即灭活)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破坏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的生物学活性,使其失去感染、繁殖及致病能力的过程,同时保留其免疫原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灭活原理
通过高温、化学试剂(如甲醛)或辐射等方法处理病原体,破坏其蛋白质高级结构。例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中的病毒经处理后无法复制,但仍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保留免疫原性
灭活仅影响病原体的活性,其表面抗原的一级结构未被破坏,因此仍能被免疫细胞识别并引发抗体反应。
疫苗开发
灭活疫苗(如新冠疫苗、流感疫苗)是常见类型,安全性较高,适合婴幼儿等敏感人群。但需多次接种以维持抗体水平。
调节肠道菌群
灭活菌可改善消化不良、肠炎等问题,通过补充有益菌调节肠道功能。
激素调控
例如雄性动物体内多余的雌性激素在肝脏灭活,维持生理平衡。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灭活技术或疫苗种类,可参考上述医学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