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
面庞(miànpáng)是汉语书面语中表示人脸部的名词,侧重指面部整体的轮廓、形态或容貌,常带有文学色彩。其核心含义与英文中的"face" 或更具体地"visage"、"countenance" 对应,强调面部呈现的整体形象或给人的印象。
面部轮廓与外貌
指人脸的形状、大小及整体外观。英文常译为"face" 或"features"(五官轮廓)。
例:她圆润的面庞带着笑意。 → Her round face was smiling.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容貌与神态
强调面部流露的气质、表情或精神状态,接近"countenance"(面容、神色)或"visage"(书面语中的面容)。
例:他坚毅的面庞透露出决心。 → His resolute countenance showed determination.
来源:《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第二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文学化表达
在文学作品中,"面庞"比"脸"更具描绘性,隐含对五官、神态的审美观察,英译可灵活选用"face"、"visage" 或"look"。
例:月光照亮她苍白的面庞。 → The moonlight illuminated her pale visage.
来源:《牛津汉英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
"面庞"释义为"脸的轮廓;面容"(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
英译标注为"face; visage",强调其书面语属性(来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例句"清秀的面庞"对应"delicate features",突出五官的立体感(来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面庞"是汉语中富有文学表现力的词汇,描述人脸的轮廓、容貌及神态,英译需根据语境选用face,visage,countenance 或features,常见于文学、艺术及正式文本中。
“面庞”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来描述人脸的形状和轮廓,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指人脸的形状和轮廓,通常带有对容貌特征的描述。例如:“头发黑黑的,面庞十分俊秀”。
文学语境
在古典文学中,“面庞”常被用于细腻的外貌描写。例如《初刻拍案惊奇》提到“身体面庞是庆娘的,声音举止却是兴娘”,通过对比强调人物差异;《聊斋志异·婴宁》中也有“审诘面庞”的描述。
近义词:面貌、面孔、面容、脸蛋、面目。
这些词均强调面部特征,但侧重点不同。例如“面貌”可指抽象的精神状态,而“面庞”更具体指物理轮廓。
反义词:倒影、映像。
这类词与“面庞”的实体性形成对比,但实际使用中反义词关联较弱,需结合具体语境。
描写外貌:
“小孩儿圆圆的面庞,水汪汪的大眼睛”。
“月光透过树隙,照着少女美丽的脸庞”。
情感表达:
“他们的气息拂过我的面庞”,通过触觉增强画面感。
“面庞”侧重于面部轮廓的具象描述,常见于文学或正式表达。如需更全面的近义词辨析或例句,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的详细解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