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氯喹(Chloroquine)是一种4-氨基喹啉类化合物,化学名为7-氯-4-(4-二乙氨基-1-甲基丁基氨基)喹啉,分子式C₁₈H₂₆ClN₃。该药物最初作为抗疟疾药物开发,通过抑制疟原虫消化血红蛋白的过程,干扰其生存环境。其作用机制涉及提升寄生虫食物泡内的pH值,阻断疟色素形成,同时抑制寄生虫的DNA复制与RNA转录。
临床应用方面,氯喹对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引起的疟疾具有根治效果,对间日疟原虫则需联合伯氨喹使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全球范围内疟原虫耐药性增强,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氯喹从一线抗疟方案中移除,仅在特定敏感区域保留使用。此外,该药物在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仍有一定应用价值。
历史文献显示,氯喹于1934年由德国拜耳公司首次合成,二战期间成为盟军抗疟关键药物。2020年COVID-19疫情期间,其潜在抗病毒作用引发广泛研究,但后续临床试验证实其疗效有限且存在心脏毒性风险,多国卫生部门已明确限制该适应症使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和美国CDC药物警戒数据库,氯喹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视网膜病变、QT间期延长及低血糖症。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心电图和眼部功能,禁忌与胺碘酮等延长QT间期药物联用。
氯喹(Chloroquine)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疟药物,自1944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其用途逐渐扩展至多种疾病的治疗。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氯喹属于氨基喹啉类抗疟药,通过干扰疟原虫的叶酸代谢过程,与DNA结合阻止其复制,从而抑制疟原虫生长。此外,它还能稳定细胞膜,减少抗体对细胞的损伤,这一特性使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作用。
“氯喹”在汉语中还被借喻为“对某方法或药物的过度依赖”(如成语用法),但此含义与药理作用无关。
如需具体用药方案,请参考权威医学指南或咨询专业医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