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在汉语和英语语法体系中,宾语是一个核心句法成分,主要表示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对象或结果。其核心功能是接受谓语动词(或介词)发出的动作或影响。以下是详细解释:
动作的承受者
宾语最常见的作用是接受动词的动作。
汉语示例:他吃苹果。(“苹果”是“吃”的承受者)
英语示例:She readsa book.(“a book”是“reads”的对象)
存在或状态的对象
在表示存在、领有或状态的句子中,宾语说明主体涉及的事物。
汉语示例:墙上挂着一幅画。(“一幅画”是存在对象)
英语示例:He hasa car.(“a car”是领有对象)
动作的结果或产物
部分宾语表示动作产生的结果。
汉语示例:她写了一封信。(“信”是“写”的结果)
英语示例:They builta house.(“a house”是建造的产物)
直接宾语:动作直接作用的对象(通常为物)。
例:他送她一束花。(“一束花”是直接宾语)
英语:I gavehim a gift.(“a gift”是直接宾语)
间接宾语:动作的受益者或目标(通常为人)。
例:他送她一束花。(“她”是间接宾语)
英语:I gavehim a gift.(“him”是间接宾语)
汉语特有现象
英语特殊结构
汉语语法规范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指出,宾语是及物动词的连带成分,体现动作的关联对象(详见该书第4章)。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英语语法体系
《剑桥英语语法》定义宾语为“谓语动词的补足语,用于完成动词的语义表达”(详见第9章)。
Cambridge Grammar of English(剑桥大学出版社)
双语对比研究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对比汉英宾语差异,强调汉语宾语可通过语境隐含,英语则需形式完整(详见第3卷)。
学术提示:在汉语中,宾语缺失现象(如“饭做好了,快吃吧”)体现了语境依赖性,而英语宾语通常不可省略(除特定祈使句外)。这一差异反映了两种语言不同的语法经济性原则。
宾语是句子中动作的承受者或行为的对象,通常位于谓语动词之后,用于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以下是详细解释:
宾语是句子中不可或缺的成分,通过具体实例可快速识别:找到动词后回答“什么/谁”的部分。掌握宾语有助于分析句子结构和语言逻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