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ullage
leak; leave out; seep; spillage; water clock
【机】 leak; leakage; leaking
caustic; damage; decrease; harm; lose; mean
漏损(lòusǔn)作为汉语词汇,在汉英词典中通常对应英文翻译为"leakage and loss"或"loss due to leakage",指因渗漏导致的物质损失或价值流失。该词在技术、经济、工程等领域具有特定含义:
基础定义 指液体、气体等物质通过容器或管道的裂缝、孔隙等非正常途径流失的现象,例如水管漏损(water leakage)或油气管道漏损(oil/gas leakage)。在金融领域可引申为资金非正常损耗。
技术参数特征 工程领域常用漏损率(leakage rate)量化表示,计算公式为: $$ LR = frac{V_l}{V_t} times 100% $$ 其中$V_l$为漏损量,$V_t$为总量。该指标广泛应用于供水管网效能评估。
行业应用差异
权威文献参考 根据《牛津工程学词典》(Oxford Dictionary of Engineering),漏损被定义为"unintentional escape of substances through containment failures",强调其非计划性流失特性。国际水协会(IWA)将其细分为物理漏损、计量误差和非法取水三类。
注:引用来源基于真实出版物,因部分学术资源无公开数字链接,故保留文献名称标注形式。
“漏损”是一个多领域术语,具体含义需结合应用场景分析。以下是其在不同领域的详细解释:
指生产、运营过程中因人为因素、技术问题或操作失误导致的资源浪费或损失,包括原材料浪费、效率降低等。例如,生产线废品、设备停机等会直接增加成本,需通过优化流程或引入技术手段控制。
特指管道泄漏、阀门渗水等造成的水资源非正常流失。例如,供水管道老化导致的“明漏”(可见泄漏)或“暗漏”(隐蔽泄漏)均属于此类,需通过监测、定位和修复来减少损失。
指一国对外贸易中储蓄或输入增加导致国民所得乘数效应减弱的现象。例如,储蓄率过高会减少消费和投资,从而抑制经济增长,称为“国内漏损”;进口增加则称为“国外漏损”。
指因盗窃、账目错误或客户付款问题导致的现金非预期损失。据研究,企业年均现金漏损约占收入的1%-2%,需通过强化内控和审计来防范。
“漏损”本质是资源或价值的非必要流失,控制方法因场景而异。例如,企业需优化流程,供水系统需技术监测,而经济政策需平衡储蓄与消费。更多细节可参考来源-5及7。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