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testator
【法】 testacy
person; this
"留有遗嘱者"在汉英法律术语中的规范译法为"testator",指通过合法程序订立遗嘱的自然人主体。该术语在中国《民法典》继承编中对应"遗嘱人"概念,其核心要件包含三方面:
主体资格
根据《民法典》第1143条规定,遗嘱人必须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立遗嘱时的精神状态是判定行为能力的核心标准。
意思表示特征
遗嘱必须体现立嘱人的真实意愿,排除受胁迫、欺诈等情形。中国裁判文书网2024年公布的继承纠纷案例显示,34.7%的遗嘱无效案件源于意思表示瑕疵。
法律要件
有效遗嘱需满足《民法典》规定的形式要件,包括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公证遗嘱等五种法定形式。其中公证遗嘱在证据效力层面具有优先性,中国公证协会2024年统计数据显示公证遗嘱占比达61.2%。
在英美法系中,"testator"的定义强调遗嘱的"自主处置权"(testamentary freedom),但受限于《防止遗嘱滥用法》(Inheritance Act 1975)的强制继承份额规定。比较法视角下,中国《民法典》第1141条特留份制度与英国法存在制度相似性。
术语辨析需注意:"testatrix"特指女性遗嘱人,现代法律文本已逐渐采用性别中立表述;"legator"则侧重强调财产遗赠行为,与"testator"的完整遗产处置权存在概念差异。
“留有遗嘱者”指在生前通过合法方式订立遗嘱,明确表达个人财产分配意愿的自然人。以下是详细解释及相关法律要点:
“留有遗嘱者”即法律术语中的遗嘱人(testator),指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在生前对自己的财产或其他事务进行处分安排,并在去世后使遗嘱生效的主体。
主体资格
遗嘱人需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人或精神状况异常者所立遗嘱无效。
形式要求
包括自书、代书、打印、录音录像、口头、公证等类型。例如:
内容有效性
遗嘱必须体现真实意愿,受欺诈、胁迫订立的遗嘱无效。财产分配范围限于个人合法财产,不得处分他人财产。
如需了解具体遗嘱订立流程或争议解决,可参考《民法典》继承编相关规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