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 fluid sand; fluidized sand
"流砂"在汉英词典中的核心释义为具有流动特性的饱和砂质土层,对应的英文翻译为"quicksand"。该现象指地下水压力作用下,砂土颗粒失去原有结构支撑,呈现类似液体流动状态的特殊地质现象。
从地质学角度分析,流砂的形成需满足三个必要条件:①砂粒粒径介于0.1-1mm的均质细砂层;②地下水位高于不透水层界面;③水力梯度超过临界值使渗透压力突破土体抗剪强度。此过程符合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可表示为: $$ sigma' = sigma - u $$ 其中$sigma'$为有效应力,$sigma$为总应力,$u$为孔隙水压力。
在工程实践中,流砂问题主要见于基坑开挖、隧道施工等场景。中国《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7.2.3条明确规定,当基坑底部存在流砂层时,必须采取井点降水或板桩围护等防治措施。典型工程案例包括上海地铁4号线浦东段施工中采用冻结法成功控制流砂险情。
语言学层面,"quicksand"在英语语境中常引申指代具有潜在危险的困境,如莎士比亚剧作《麦克白》中"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的隐喻即暗含流砂般无法挣脱的命运困境。这种跨语言的语义延伸体现了地质现象与文化意象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流砂(又称流沙)是土体在特定条件下发生液化或流动的工程地质现象,常见于细颗粒、松散、饱非粘性土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流砂指饱和砂土在外部动荷载(如地震、爆破、打桩)或地下水渗流作用下,孔隙水压力上升,导致土颗粒悬浮并随水流动的现象。例如,基坑开挖至地下水位以下时,坑底土可能突然失去承载力,随地下水涌入基坑,造成塌方或建筑物损坏。
流砂会导致地基失稳、施工条件恶化,严重时引发边坡塌方或邻近建筑倒塌。
流砂与普通沙层不同,其流动性源于土-水体系的力学失衡,而非单纯的水流冲刷。在长江、淮河流域等冲积平原地区,地质历史形成的砂层更易发生此类现象。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工程案例或防治技术细节,可参考、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