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ility not equal to one's ambition
"力不从心"作为汉语成语,在权威汉英词典中的解释可参考以下学术资源综合阐释:
语义解析
该成语字面指"力量不足,内心难以达成",《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第二版)将其英译为"ability falling short of one's wishes",强调主观意愿与客观能力的失衡状态。剑桥汉英词典则通过例句"Managing both work and study makes me feel stretched thin"体现其现实应用场景。
语用特征
牛津英语词典中文版指出该短语常用于描述三类情境:
历时演变
据《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考据,该成语最早见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域传》"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初始语境特指军事力量的局限性,后经语义泛化延伸至日常领域。
对比研究
Pleco汉英词典特别标注其与英语谚语"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的对应关系,二者均包含"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核心语义,但汉语成语更强调客观条件限制,英语表达侧重主观意志与身体能力的矛盾。
“力不从心”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字面含义:
“力”指能力或力量,“从”意为顺从、依照,“心”指意愿或想法。整体指内心的愿望与自身能力不匹配,即心里想做某件事,但实际能力或条件无法支撑完成。
形容人因客观条件限制(如体力、资源不足)或主观能力欠缺,导致无法实现目标的状态。
例句:
多用于表达无奈或遗憾,常见于以下情境:
该成语源自《后汉书·西域传》:“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 原指汉朝使者因国力不足难以控制西域诸国,后演变为通用表达。
若需进一步考证来源或例句,建议查阅《汉语成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