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lunatic fringe
extreme; extremity; in the extreme; pesky
element; member; molecule; numerator
【计】 molecusar
【化】 molecule
【医】 molecule
在汉英词典视角下,“极端分子”指持有并积极推行某种思想、政治或宗教体系中最激进、最不妥协观点的人士。以下从汉语释义、英语对应词及文化差异三方面解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极端分子”为“主张采取极端手段或持极端观点的人”,强调其行为与主流社会规范或理性立场的背离性。该词隐含三层含义: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516页。
英语中“extremist”为最直接对应词,牛津英语词典(OED)释义为:
"A person who holds extreme political or religious views, especially one who advocates illegal, violent, or other extreme measures."
其核心特征包括:
- Ideological rigidity(意识形态僵化):拒绝中间立场,如宗教极端分子(religious extremist);
- Advocacy of radical methods(主张激进手段):例如恐怖主义行为(terrorist acts)被视为极端主义的典型表现。
来源: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extremist, n.", OED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汉语侧重行为定性
中文语境中“极端分子”常与“暴力恐怖”“分裂主义”等政治敏感行为关联,如中国政府官方文件将“三股势力”(暴力恐怖、民族分裂、宗教极端)中的实施者称为“极端分子”。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二条,2015年。
英语强调思想光谱定位
英语中的“extremist”涵盖更广谱系,既包括非法暴力团体(如白人至上主义者 white supremacist),也指非暴力的激进环保主义者(radical environmentalist),其判断更侧重于思想立场的偏离程度而非必然涉及暴力。
来源:FBI, "Domestic Terrorism Terminology", 2021.
联合国《防止暴力极端主义行动计划》(2016)将“暴力极端分子”(violent extremist)定义为:
"Individuals who support or commit ideologically-motivated violence to further political, religious or social objectives."
此定义突出意识形态动机与暴力手段的结合,与汉语“极端分子”的高危行为指向高度契合。
来源:UN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A/70/674, 2016.
“极端分子”在汉英词典中的核心对应关系为思想极端性与行为激进性的统一,但汉语更强调其社会危害性,英语则保留更宽泛的意识形态光谱描述。
"极端分子"指通过极端手段实现目标、常伴随暴力行为的群体或个体,其定义和分类可归纳为以下要点:
极端分子是为达成政治、宗教或意识形态目标,采取暴力、恐怖手段且无视社会规则的群体。其核心特征包括:
极端分子行为具有反人类、反政府性质,严重威胁公共安全。各国通常将其列为重点打击对象(,)。
注:由于部分来源权威性较低,建议通过政府反恐白皮书或学术研究获取更权威定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