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pseudoparalysis; pseudoplegia
假瘫(Pseudoparalysis) 在医学领域指一种功能性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活动能力显著下降或丧失,但不存在器质性神经损伤或肌肉病变。其核心特征与英文术语"pseudoparalysis"完全对应,强调症状的"假性"(pseudo-)本质。主要含义包括:
临床表现
患者肢体呈现类似瘫痪的状态(如无法自主活动、肌力减弱),但神经系统检查(如反射、肌电图)及影像学检查(如CT、MRI)通常无异常发现。症状多由疼痛、心理因素(如转换障碍)、关节病变(如剧烈疼痛导致的保护性制动)或婴幼儿的特定反应(如痛性肢体回避) 引起 。
发生机制
区别于真性瘫痪(由脑、脊髓、周围神经或肌肉损伤导致),假瘫的根本原因在于:
诊断要点
关键在鉴别诊断:需排除脑卒中、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病变、肌病等真性瘫痪病因。医生常通过详细病史、神经系统查体、诱发试验及辅助检查(如排除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综合判断。若发现症状与解剖学神经支配不符或受情绪影响显著,则倾向假瘫诊断。
权威参考来源:
假性瘫痪(假瘫)指患者表现出类似瘫痪的症状(如肢体无法活动或无力),但并非由神经或肌肉实质性损伤引起,而是由其他因素导致的暂时性功能障碍。以下是综合解释:
1. 核心特征
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如无法抬起、无力),但通过医学检查(如腱反射、感觉神经测试)无异常,且可能在睡眠或特定情境下恢复活动能力。
2. 常见病因
3. 诊断要点
需通过Hoover试验等鉴别:检查健侧肢体在被动活动时的压力反应,假瘫患者无神经损伤的体征(如Babinski征阴性)。
4. 治疗方向
提示:若出现类似瘫痪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病变,避免自行用药延误治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