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daub
胶泥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型词汇,其核心概念在不同学科领域存在差异。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的定义,胶泥原指"黏土与水混合后形成的可塑性物质",后延伸为"具有黏合特性的膏状物"。在专业语境中,其英语对应词需根据应用场景区分:
材料科学领域
指黏土基复合材料,对应英文"clay mortar",特指由黏土、砂、水及有机添加剂组成的建筑粘接剂。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将其归类为传统无机胶凝材料,主要用于古建筑修复和陶器制作。
工业制造领域
现代工业术语中,胶泥可指高分子密封材料,对应英文"mastic compound"。根据美国ASTM C919标准,这类材料需具备耐高温(≥300℃)和抗化学腐蚀特性,常用于管道密封。
历史语言学角度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的"胶泥活字"证实该词最早出现于11世纪印刷术领域,此处英文应译为"earthenware type matrix",特指烧制活字印刷模具的陶质材料。
地质学定义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将胶泥状沉积物归类为"plastic clay",其阿太堡界限(Atterberg limits)的液限指数需在50-70之间,具有显著触变特性。
胶泥是一种具有强粘合性能的泥状塑性材料,主要由粘接剂(固态或液态)与功能性粉末填料混合而成,可添加颜料或辅料。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胶泥的核心特性是粘合性与密封性,常见形态为湿润黏土或塑性固体。其成分根据用途调整,例如硅酸盐、树脂等,具有耐高温(无机胶泥可达2000℃)、防水、抗渗透等特点。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毕昇用胶泥制作活字,印证其早期应用。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搜狗百科、齐家网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