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化性痤疮英文解释翻译、角化性痤疮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acne cornea; acne keratosa
分词翻译:
角化的英语翻译:
【化】 cornification; keratinization
【医】 cornification; hornification; keratinization; keratinize
痤疮的英语翻译:
acne
【医】 acne
专业解析
角化性痤疮(Keratotic Acne),更常被称为粉刺(Comedones),是痤疮(俗称痘痘)的一种基本且常见的早期皮损类型。它主要与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过程有关。
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
定义与核心病理机制:
- 角化性痤疮是指由于毛囊皮脂腺导管(毛孔)的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和异常分化,导致角质细胞不能正常脱落,反而与皮脂混合,形成角质栓(角栓),堵塞毛孔而形成的皮损。
- 这种毛囊导管内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行为被称为“角化过度(Hyperkeratinization)”或“异常角化(Dyskeratosis)”,是粉刺形成的根本原因。
-
临床表现(类型):
- 开放性粉刺(黑头 - Open Comedones / Blackheads): 角质栓暴露在扩大的毛孔开口处,其顶部因皮脂氧化、灰尘堆积而呈现黑色。
- 闭合性粉刺(白头 - Closed Comedones / Whiteheads): 角质栓完全堵塞在毛囊口内,表面覆盖一层薄薄的表皮,形成肤色或白色的小丘疹。
-
发展过程:
- 毛囊导管被角质栓堵塞后,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境。
- 毛囊内通常存在的痤疮丙酸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等微生物利用淤积的皮脂作为营养大量繁殖。
- 细菌代谢产物和皮脂分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等物质会刺激毛囊壁,引发炎症反应。
- 如果炎症加剧,闭合性粉刺就可能发展成炎症性痤疮皮损,如红色丘疹(炎性丘疹)、脓疱、结节甚至囊肿。
-
治疗原则:
- 针对角化性痤疮(粉刺)的治疗核心是纠正毛囊导管的异常角化过程,溶解角质栓,疏通毛孔。
- 常用的外用药物包括:
- 维A酸类(Retinoids): 如维A酸乳膏(Tretinoin)、阿达帕林(Adapalene)、他扎罗汀(Tazarotene)。它们能促进角质细胞正常分化脱落,溶解微粉刺,防止新粉刺形成,是治疗粉刺的一线药物。
- 水杨酸(Salicylic Acid): 具有角质溶解和剥脱作用,有助于疏通堵塞的毛孔。
- 壬二酸(Azelaic Acid): 也有一定的抗角化作用。
- 对于严重的粉刺,医生可能会考虑口服维A酸类药物(如异维A酸 Isotretinoin)或结合化学焕肤(果酸、水杨酸焕肤)等治疗。
总结来说:
角化性痤疮特指由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导致角质栓堵塞毛孔而形成的非炎症性痤疮皮损,即粉刺(包括黑头和白头)。它是痤疮病程的起点,纠正这一异常角化过程是预防和治疗痤疮的关键步骤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
- UpToDate临床顾问 - 痤疮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
- DermNet新西兰皮肤病信息网 - 痤疮概述
- 美国皮肤病学会(AAD)痤疮资源中心
- 《临床皮肤病学》(张学军主编)相关章节
- 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PubMed Central (PMC) 相关综述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角化性痤疮是痤疮的一种类型,核心特征是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导致皮脂和角质堆积,进而引发炎症反应。以下是详细解释:
-
定义与机制
角化性痤疮是因毛囊皮脂腺导管上皮细胞过度角化,形成角质栓堵塞毛孔,使皮脂无法正常排出,堆积形成粉刺(如白头、黑头)。若合并细菌感染(如痤疮丙酸杆菌),可发展为炎性丘疹、脓疱或结节。
-
主要病因
- 激素变化:青春期雄激素(如睾酮)水平升高,刺激皮脂腺分泌增多。
- 遗传因素:家族史可能增加毛囊角化异常的易感性。
- 细菌感染:痤疮丙酸杆菌繁殖会加重炎症反应。
- 生活习惯:高糖高脂饮食、熬夜等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
临床表现
早期以非炎性皮损为主,如闭合性粉刺(白头)或开放性粉刺(黑头);严重时出现红色丘疹、脓疱,甚至深部结节或囊肿。
-
治疗方向
- 改善角化:使用含维A酸、水杨酸等成分的药物或护肤品,疏通毛囊导管。
- 抗炎抗菌:外用或口服抗生素(如克林霉素)抑制细菌繁殖。
- 调节皮脂分泌:通过口服避孕药(针对女性)或异维A酸调节激素水平。
-
日常管理建议
保持面部清洁,避免挤压皮损;减少高糖、乳制品摄入;规律作息以降低复发风险。
如需更专业的诊疗方案,建议参考皮肤科医生指导(部分信息源自等网页)。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