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indirect damage
在汉英法律词典中,"间接损害"对应的英文术语为"consequential damage"或"indirect damage",指非由直接行为导致、但通过因果关系链产生的后续损失。《元照英美法词典》将其定义为"并非违约或侵权行为直接导致,而是作为该行为后续结果产生的损害"(来源:《元照英美法词典》第5版)。这种损害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满足可预见性原则,即被告在行为时应当合理预见到可能导致的间接后果。
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在《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第31条中,将损害分为"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两类,其中间接损害特指"通过中间环节传递形成的非即时性损失"(来源: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文件A/CN.4/ SER.A/2001)。在合同法领域,美国法律研究院《侵权法重述(第二版)》第549条指出,间接损害可能包括利润损失、商誉损害等衍生性经济损失(来源:美国法律研究院《侵权法重述》)。
典型案例显示,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在(2022)最高法民终45号判决中,将某建设工程违约导致的第三方索赔认定为典型间接损害,援引了《民法典》第584条关于"可预见性规则"的适用标准(来源: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案例)。这种损害认定需要满足"合理预见性"和"因果关系连续性"双重要件,区别于直接的物质性损害。
间接损害,又称消极损害,是法律和侵权责任领域的重要概念,指因侵权行为导致的受害人未来可得利益的丧失或减少。其核心特征在于损害结果并非直接由行为引发,而是通过其他因素间接产生。以下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
基本概念
间接损害是直接损害的对称,属于财产损害的一种。例如,交通事故导致车辆损坏(直接损害)后,车主因无法运营车辆而失去的预期收入即属于间接损害。
关键特征
法律依据
主要分类
学界对间接损害的界定存在分歧,部分观点主张以“可得利益损害”替代该概念,以增强法律适用的明确性。实践中需结合具体案情,通过因果关系和可预见性判断赔偿范围。
如需进一步了解法律条款或具体案例,可参考《民法典》相关章节或专业法律平台(如华律网)的解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