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僵硬的"作为汉语形容词,在汉英词典中主要包含三层语义维度:
物理状态的固化
指物体失去柔韧性和活动能力的状态,对应英文"stiff"(如stiff muscles/僵硬的肌肉)。该释义源自《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第3版对"僵硬"的力学特性描述,商务印书馆2016年修订版将其定义为"难以弯曲或活动的物理状态"。
态度/制度的刻板性
表示缺乏变通的思想或制度体系,对应"rigid"(如rigid regulations/僵硬的规章制度)。北京外国语大学《汉英词典》第3版特别指出该词可用于描述"拒绝适应新情况的组织运作方式"。
行为表现的机械性
特指动作不协调或表情不自然,对应"wooden"(如wooden performance/僵硬的表演)。该用法在《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中被归入"人体动态表现"分类项,强调非生物性的机械特征。
语义演变方面,中国社科院《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指出,该词在当代语用中逐渐从具体物理属性扩展到抽象的制度批判领域,形成"物理固化→思维固化→制度固化"的三级引申脉络。
“僵硬”是一个形容词,主要含义及用法如下:
物理状态
指物体或身体部位缺乏柔软性、难以弯曲或活动。
例:木头在严寒中变得僵硬;久坐后脖颈僵硬。
比喻义
形容态度、表情或行为不自然、缺乏灵活性。
例:他僵硬的笑容显得很紧张;处理问题的方式过于僵硬。
单字解析
语法功能
作定语(僵硬的手指)、谓语(动作僵硬)或补语(笑得僵硬)。
词语 | 侧重点 | 例句 |
---|---|---|
僵直 | 强调完全无法活动 | 尸体四肢僵直。 |
生硬 | 侧重不熟练或态度冷淡 | 他的道歉语气生硬。 |
呆板 | 指缺乏变化或创意 | 教学方式呆板,学生乏味。 |
在中文语境中,“僵硬”常与“变通”对立,隐含对灵活性的期待。例如成语“墨守成规”可视为“僵硬”的行为表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