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bring sb. to justicee
"将某人绳之以法"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通过法律手段对违法者进行审判和惩处,使其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从汉英词典的角度看,该短语的翻译和解释需结合法律语境与文化内涵,以下是详细解析:
古指准绳、准则,引申为法律或道德规范(《说文解字》:"绳,索也")。此处作动词,意为"约束、制裁"。
直译为"以法律为准绳进行制裁",强调依法定罪量刑的司法程序(参考《现代汉语词典》)。
Bring someone to justice(牛津词典)
Bring someone to book(剑桥词典)
Prosecute and punish according to law(Black's Law Dictionary)
该短语对应英美法系的"due process of law"(正当法律程序),强调从侦查、起诉到审判的完整司法流程(参考《元照英美法词典》)。
贪污官员最终被绳之以法,判处十年监禁。
The corrupt official was finally brought to justice and sentenced to ten years in prison.
政府承诺将暴力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The government pledged to bring violent criminals to book.
体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传统理念(《道德经》),侧重法律的惩戒功能。
英语表达更强调程序正义(如"innocent until proven guilty"),而中文成语隐含"结果正义"倾向(参考《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注:因平台限制未提供链接,以上文献可通过权威出版社官网或学术数据库检索。)
“将某人绳之以法”是一个常用表达,其核心含义是通过法律手段对违法者进行制裁。以下是详细解析:
字面与引申义
“绳”原指准绳、准则,这里作动词,意为“约束、制裁”;“以法”即“依照法律”。整体指用法律作为准绳,对犯罪行为进行审判和惩处,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对犯罪嫌疑人的追责过程,常见于新闻报道(如“警方将嫌疑人绳之以法”)、法律文书或公共讨论中,体现法治社会的原则。
深层意义
该短语不仅强调惩罚结果,更突出程序合法性,即必须通过司法调查、证据确凿、审判等正规流程实现正义,而非私刑或非法手段。
近义与反义
例句:
“经过多年追查,跨国诈骗团伙最终被绳之以法,受害者得以伸张正义。”
(注:若需进一步了解法律程序或相关案例,可参考具体司法资料或新闻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