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nton
馄饨(Hún Tún)是中国传统面食,在汉英词典中通常译作"wonton"或"hun tun",特指用薄面皮包裹肉馅后经水煮或油炸制成的半月形食物。该词最早见于西汉扬雄《方言》"饼谓之饨",南北朝时期已出现"馄饨"的固定称谓,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记载其制作需"用切肉燥子为馅,椒末、杏仁酱和匀"。
在语言学层面,"馄饨"一词的发音保留了中古汉语的[-n]韵尾特征,其英文译名"wonton"源自粤语发音[wɐn˩ tʰɐn˥]。据《中国烹饪原料大典》(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记载,标准馄饨皮厚度应控制在0.3-0.5毫米,馅料常用猪肉与虾仁按3:1比例调配。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饮食文化档案》显示,19世纪赴美华工将馄饨引入北美,逐渐形成美式中餐的"奶油馄饨汤"等变体。
地域差异方面,四川的"红油抄手"使用辣椒油拌食,而广东"云吞"以鲜虾猪肉馅和鸭蛋面著称。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记载,苏州冬至馄饨宴、福建肉燕制作技艺均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代食品工业数据显示,速冻馄饨含水量需控制在60%-65%以保持口感(GB 19295-2021 速冻面米食品标准)。
馄饨是中国传统面食,其解释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正确读音为hún tun(轻声),而非“hún dùn”或“hún tūn”。名称源于《说文解字》中“馄”指浑圆,“饨”与吞咽相关,形容其形状和食用方式。
馄饨是以薄面皮包裹肉馅,煮熟后连汤食用的传统食品,起源于中国北方,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代新疆地区已有类似食物,后逐渐演变为水饺的前身。
如需了解具体制作步骤或历史演变细节,、、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