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bull campaign
bid up; drive up
【法】 bid up
price; prix; quotation; rate; value
【化】 price
【经】 figure; price; prices; rater.; value
"哄抬价格"(price gouging)指通过人为制造市场供需紧张或散布虚假信息等手段,大幅提高商品或服务价格以牟取暴利的商业行为。该术语在汉英法律词典中被定义为:"the act of artificially inflating prices through collusion, hoarding, or spreading misinformation",其核心特征包含非正当性、短期牟利性和市场扰乱性三个层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四条规定,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2022年发布的《关于查处哄抬价格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中,将其具体行为界定为:① 生产环节强制搭售抬价;② 流通环节囤积居奇;③ 销售环节捆绑销售。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哄抬价格会扭曲市场信号,导致资源错配。根据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数据,价格操纵行为可使区域市场经济效率降低12-15%。典型案例包括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部分商家将口罩单价从2元抬高至20元,该行为被市场监管部门依据《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处以违法所得五倍罚款。
国际比较研究显示,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将超过10%的异常价格波动纳入重点监控范围,欧盟则通过《反垄断条例》第102条规制此类行为。这些监管实践为中国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提供了参考样本。
“哄抬价格”指通过不正当手段人为抬高商品或服务价格,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析:
哄抬价格是投机者通过散布虚假信息、囤积居奇等方式,故意推高市场价格的行为。其核心特征包括主观故意性和市场扰乱性,常见于商品供不应求或突发事件期间(如疫情、自然灾害)。
我国《价格法》第14条、《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五条均明确禁止该行为。特殊时期(如公共卫生事件)还可能适用《突发事件应对法》,对违法者从重处罚。
根据执法实践,以下情形可被认定为哄抬价格:
违法者将面临:
该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还会引发市场恐慌,破坏经济稳定。例如新冠疫情和郑州水灾期间,相关执法有效遏制了防疫物资和民生商品的价格乱象。
提示:如需了解具体案例或完整法规条文,可参考《价格法》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执法指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