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 macroscopic
"宏观"作为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代整体性、大范围观察视角。在汉英词典体系中,该概念对应英语"macro-"前缀构成的复合词,体现三层语义维度:
一、哲学方法论层面 指代超越个体现象的整体性研究视角,如《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释义"不涉及分子、原子、电子等内部结构或机制的"(商务印书馆,2020)。这种思维方式常见于政治经济学领域,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采用的宏观分析方法。
二、语言学构成维度 作为构词成分时,"宏观-"常对应"macro-"前缀,构成如"macroeconomics(宏观经济)"、"macrostructure(宏观结构)"等术语。《牛津汉英词典》(第三版)特别指出该前缀在科技术语中的高构词能力,涉及物理学、天文学等十余个学科领域。
三、观察尺度定位 在应用科学中与"微观"形成二元对立概念,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其指代"宇宙尺度或国家层级的系统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该维度在系统科学领域具有特殊价值,钱学森提出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即建立在此观察维度之上。
相关权威文献可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著的《现代汉语词典》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宏观”是一个与“微观”相对的概念,指从整体、大范围或系统层面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视角。以下是其核心含义及常见应用领域:
维度 | 宏观 | 微观 |
---|---|---|
视角 | 整体、全局 | 个体、局部 |
研究对象 | 系统规律、趋势 | 具体行为、细节机制 |
示例 | 国家经济政策 | 企业生产成本分析 |
通过这一概念,人们能更系统地理解复杂现象的本质联系,为政策制定、科学研究等提供框架支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