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燃料后处理英文解释翻译、核燃料后处理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化】 fuel reprocessing; nuclear fuel reprocessing
分词翻译:
核的英语翻译:
hilum; nucleus; putamen; stone
【医】 caryo-; caryon; core; karyo-; karyon; kernel; nidi; nidus; nuclei
nucleo-; nucleus
燃料后处理的英语翻译:
【化】 fuel reprocessing
专业解析
核燃料后处理(nuclear fuel reprocessing)是指对反应堆使用后的乏燃料进行化学处理,以回收未完全消耗的铀(Uranium)和新生成的钚(Plutonium),并分离高放射性废物的工业过程。该技术是实现核燃料闭式循环的关键环节,其核心目标包括资源再利用、减少核废料体积及长期辐射风险(来源:国际原子能机构,https://www.iaea.org)。
技术流程与原理
- 溶解分离:将乏燃料组件切割后,用硝酸溶解铀、钚和其他裂变产物(参考:美国核能研究所,https://www.nei.org)。
- 萃取提纯:通过PUREX流程(钚铀还原萃取法)分离铀($text{UO}_2^{2+}$)和钚($text{Pu}^{4+}$),化学方程式为:
$$
text{UO}_2 + 4text{HNO}_3 rightarrow text{UO}_2(text{NO}_3)_2 + 2text{NO}_2 + 2text{H}_2O
$$
- 废物固化:剩余高放废液经玻璃固化后深地质处置(来源: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https://www.caea.gov.cn)。
安全与监管标准
国际原子能机构要求后处理厂需符合《核安全公约》,实施多重屏障防护与实时辐射监测。例如,法国阿格工厂采用自动化操作减少人工干预,日本六所村工厂设置冗余应急冷却系统(参考:世界核协会,https://www.world-nuclear.org)。
应用现状
全球仅法国、俄罗斯、中国等少数国家拥有工业级后处理能力。我国首座商用后处理示范厂预计2030年投运,铀资源利用率可从1%提升至60%以上(来源: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https://www.cnnc.com.cn)。
网络扩展解释
核燃料后处理是指对反应堆中使用过的核燃料(乏燃料)进行化学处理,以回收未耗尽的可裂变物质、新生成的核燃料,并去除放射性裂变产物的过程。以下是其核心要点:
1.定义与目的
- 定义:通过化学分离技术处理乏燃料,回收铀(如235U、238U)、钚(239Pu)等可再利用物质,并分离高放射性裂变产物。
- 目的:
- 提高铀资源利用率(回收99%以上的铀和钚);
- 减少核废物体积和毒性,降低长期储存风险;
- 保障核反应堆持续运行(避免裂变产物吸收中子干扰链式反应)。
2.主要流程
- 冷却阶段:乏燃料从反应堆卸出后需存放数月至数年,待放射性初步衰减。
- 化学处理:
- 首端处理:切割燃料组件并溶解于强酸中;
- 分离纯化:常用“普雷克斯流程”(以磷酸三丁酯为萃取剂)分离铀、钚和其他物质;
- 尾端处理:将回收的铀、钚转化为可复用的核燃料形式。
3.技术挑战与安全性
- 强放射性与临界风险:处理过程需严格屏蔽辐射并控制核材料浓度,防止意外临界。
- 废物管理:高放废物需固化(如玻璃固化)后深地质处置。
4.意义
核燃料后处理是核燃料循环的关键环节,既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如钚用于快堆燃料),又能减少核废料对环境的长期影响。中国等国家正积极发展相关技术以支持核电可持续发展。
如需更详细的技术流程或国际案例,可参考来源网页的完整内容。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