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astonished; be shocked
different; other; separate; strange; surprise
【计】 exclusive-OR
【医】 allotrio-; heter-; hetero-; pecilo-; poecil-; poikilo-
"骇异"作为汉语复合词,其核心语义可拆解为"骇"(惊骇)与"异"(异常)的复合叠加。《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因遭遇异常事物而引起的强烈震惊",对应英语可译为"astonished at abnormality"或"shocked by the bizarre"。该词常见于书面语境,如《汉英综合大辞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收录其古汉语用法,指代"因目睹超常现象而产生的心理震颤"。
词源学考证显示,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方术传》,描述古人面对异象时的心理反应。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文学创作与学术论述,如钱钟书《围城》中曾用"骇异之色"描写人物表情。语义强度强于普通"惊讶",弱于"骇人听闻",特指对非自然现象的认知冲击。
权威语料库统计显示,该词在现代汉语使用频率为0.0007‰(《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属次常用书面词汇。近义词辨析中,"惊异"侧重意外性,"骇异"强调反常性,如《汉语近义词词典》(商务印书馆)指出二者在语义焦点上的差异。
“骇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拼音:hài yì
词义:形容因突发或异常事件引发的强烈惊讶,常带有惊骇、难以置信的情感色彩。
构成:由“骇”(惊恐)和“异”(异常)组成的动补结构,强调因异常事物引发的震惊。
《儒林外史》第八回
“王道台心里不胜骇异,才晓得关圣帝君判断的话,直到今日才验。”
→ 描述人物因预言应验而极度震惊。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
“宝玉见了这般景况,深为骇异,禁不住赶来劝慰。”
→ 表现宝玉对突发状况的惊诧与不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