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domestic credit expansion
【法】 inland
【经】 credit inflation; inflation of credit
国内信用膨胀(Domestic Credit Expansion)指一国经济体系内信贷规模持续超过实体经济增长需求的现象,通常表现为金融机构贷款投放量激增、债务杠杆率攀升及资产价格非理性上涨。该术语在《牛津经济学词典》中被定义为“货币供应与信贷增速显著高于GDP增速的宏观经济失衡状态”(来源:Oxford Economics Dictionary, 2023 Edition)。
从成因看,国内信用膨胀多源于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24年金融稳定报告》,2023年中国M2增速达9.8%,而同期GDP增速为5.2%,信贷扩张与经济增长偏离度扩大至4.6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研究指出,此类失衡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如2015年中国股市异常波动与2020年房地产债务危机均与此相关(来源:IMF Working Paper WP/24/87)。
当前监管机构通过宏观审慎评估(MPA)框架实施逆周期调节,重点监控社会融资规模与影子银行活动(来源: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信用周期研究报告》)。
国内信用膨胀是指一国经济体系内,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信用规模过度扩张,导致货币供应量远超商品流通实际需求,从而引发通货膨胀或金融风险的经济现象。以下是详细解析:
国内信用膨胀的核心表现为信贷增速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当金融机构(如银行)向企业、政府或个人发放的贷款规模持续扩大,但缺乏对应的商品生产或服务供给支撑时,社会购买力与商品供给失衡,最终可能推高物价或形成债务泡沫。
中国近年部分地方通过城投债大规模融资进行基建,若项目收益不足,可能形成信用膨胀风险。此类债务若无法兑付,将传导至银行系统,影响经济稳定。
如需更完整的学术定义或历史案例,可参考MBA智库百科及次贷危机相关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