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lance of payments
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是记录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性统计报表,其核心功能反映国家对外经济交往的货币流动状况。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定义,该账户包含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三大模块。
从汉英词典视角解析,该术语对应"balance of payments"(BOP),其英文定义强调"systematic record of all economic transactions between residents and non-residents"(居民与非居民间经济交易系统记录)。中国人民银行2023年度《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指出,货物贸易差额与服务贸易差额构成经常账户主体,而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组成金融账户核心。
国际收支平衡包含三种状态:
该公式体系源自国际经济学基础理论框架。
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国际收支总规模达7.2万亿美元,其中经常账户顺差4175亿美元,印证国际收支结构对汇率稳定的调节作用。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Richard Baldwin在《全球化的巨变》中强调,数字经济时代国际收支统计需纳入数字服务贸易等新型交易形态。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与外部经济体发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反映了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货币流动和资源交换。以下是其核心要点:
狭义概念
仅统计需立即结清的外汇收支,例如货物贸易的即时结算、跨境旅游消费等。这一概念以现金支付为基础,强调交易的实际资金流动。
广义概念
涵盖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所有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总和,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收益、无偿转移等,无论是否涉及实际资金收付。例如,跨国企业未汇回的利润仍计入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通过三大账户分类记录:
国际收支状况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稳定性:
该表系统统计所有对外经济交易,是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例如,若某国出口额大幅下降,政府可通过平衡表分析具体原因并调整关税政策。
注:如需完整理论框架或历史演变(如从17世纪重商主义到现代概念的扩展),可参考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