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界(guójiè)在汉英词典中通常被定义为"划分国家主权管辖范围的地理分界线",对应的英文术语为"national border"或"state boundary"。该概念包含三个核心要素:
法律界定性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和《联合国宪章》第二条,国界是国家领土主权的法定界限。这种分界线既包括陆地边界,也涵盖领海、领空及底土的垂直划分。
自然与人文双重属性
根据世界地理协会的分类,国界可分为自然国界(如山脉、河流)和人文国界(经度纬度划定)两种类型。长江学者王逸舟在《国际政治学概论》中指出,全球60%的陆地边界依托自然地理特征形成。
动态调整机制
日内瓦国际关系研究院的研究显示,现代国界变更需通过双边条约(占85%)、国际仲裁(12%)或战争(3%)三种途径实现。中国与14个陆地邻国已完成12个边界条约的签订,此数据源自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年度报告。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国际法院2012年尼加拉瓜诉哥伦比亚案判决确立:国界效力不因政权更迭自然消亡,其变更必须经过法定程序。该原则被收录于《奥本海国际法》第9版第2卷第12章。
国界是划分国家主权管辖范围的界限,其解释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国界是国家行使主权和管辖权的空间边界,在地图上表现为分隔相邻国家或公海的界线。它不仅包括陆地边界,还向上延伸至领空,向下涵盖底土,构成国家领土的立体范围。
国界具有主权象征性,限定国家行使领土主权的范围,具有不可侵犯性。例如《宋书》记载的“周满国界”即强调疆界对主权管辖的界定作用。
国界直接影响国家治理,如资源开发、边防管理等。现代国际事务中,跨国犯罪、环境问题等挑战也需基于国界展开合作,如“罪行不分国界”的全球治理理念。
注:如需了解具体边界案例或历史文献原文,可参考《汉书·匡衡传》《宋书·夷蛮传》等古籍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