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疽(gǔ jū)是中医和现代医学中用于描述骨骼组织坏死性病变的术语,对应英文为"osteomyelitis"或"bone necrosis"。该病症主要指骨骼因感染、缺血等原因导致的局部组织坏死,常见于开放性骨折、糖尿病足或血源性感染等情况。
根据《默克诊疗手册》定义,骨疽属于骨髓炎范畴,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严重时伴随脓液形成和死骨分离。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骨关节疾病分类系统将其归类为ICD-11编码FB90.0的感染性骨病。
从病理机制分析,骨疽发展可分为三期:①急性期骨髓腔压力增高导致血供阻断;②亚急性期形成Brodie脓肿;③慢性期出现死骨和窦道。现代诊断依赖MRI影像学检查和细菌培养结果。
骨疽是中医术语,指毒邪深陷骨中引发的化脓性感染性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或坏死性骨髓炎。以下是综合解释:
中医概念
骨疽最早见于《灵枢·刺节真邪》,描述为“气因于骨,骨与气并”形成的深部脓疡。古籍《外台秘要》提到其特点为“久疮不愈,骨从孔出”,即溃烂后可能伴随死骨排出。
现代医学对应
属于细菌感染引起的骨髓炎,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累及骨髓、骨膜及周围软组织。
早期规范治疗预后较好,但慢性病例易反复,需注意伤口护理和营养支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