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in fraud of law
avoid; dodge; elude; elusion; evadable; evade; shun
【法】 evading; evasion; side-step
law; statute; doom; legislation
【医】 law
在汉英法律词典中,“规避法律”指行为人通过设计表面合法的形式或利用法律漏洞,意图逃避法律强制性规定或应尽义务的行为。其核心英文对应术语为evasion of law,区别于合法的“法律规避”(avoidance of law)。以下是具体解析:
行为本质
以欺诈性手段(fraudulent means)绕开法律约束,例如虚构交易、滥用公司结构或跨境转移资产以逃避税收、监管或债务。其主观意图在于故意逃避法律义务,而非合理利用法律允许的选择空间(如合法税务筹划)。
法律后果
被认定为规避行为后,相关法律行为可能被撤销(voided)或调整(adjusted)。例如《民法典》第154条规定,恶意串通损害他人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税法中针对避税行为可进行纳税调整并加收滞纳金。
Evasion of Law(规避法律)
强调非法性与欺诈意图,如税务逃避(tax evasion)。
例:Sham transactions to evade tax liabilities constitute criminal evasion of law.
(以虚假交易逃避纳税义务构成刑事法律规避)
Avoidance of Law(法律规避)
指通过合法途径选择适用更有利的法律规则,属中性概念。
例:Choosing a favorable jurisdiction for contracts is legal avoidance of law.
(选择有利法域签订合同属于合法的法律规避)
国际私法领域
当事人故意改变连接点(如国籍、住所)以适用对其有利的法律体系。根据《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司法解释,若规避中国强制性规定,仍适用中国法。
公司治理与税法
术语定义参考来源:
法律规避是指当事人通过故意改变或制造法律连接点,以避开本应适用的对其不利的强制性法律,从而使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得以适用的行为。这一概念主要涉及国际私法领域,但也可能出现在国内法律实践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主观故意性
当事人必须具有明确的规避意图,即明知某法律对其不利而故意逃避。
规避对象特定性
被规避的法律通常是本应适用的强制性或禁止性规定,而非任意性规范。
行为手段特殊性
通过人为改变或制造连接点(如国籍、住所、行为地等)实现规避目的。例如:为离婚加入允许离婚的国家国籍。
结果既遂性
规避行为需实际完成,且成功适用了有利法律。
法国“鲍富莱蒙案”是经典示例:19世纪法国禁止离婚,鲍富莱蒙夫人通过加入德国国籍,利用德国允许离婚的法律实现目的。
法律规避虽形式上合法,但本质违背立法意图。例如通过虚假变更合同签订地逃避税收监管,虽表面符合程序,实则属于规避行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不同国家的认定标准,可参考国际私法教材或司法判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