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administered price; controlled price
管制价格(Price Control)是指由政府或法定机构通过行政手段对商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实施强制性干预的行为。该机制旨在调节市场供需失衡、防止价格剧烈波动、保障民生基本需求。根据中国《价格法》第四条规定,政府在必要时可依法对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
政策目标
管制价格主要用于维护市场稳定,例如在自然灾害期间限制生活必需品价格(如食品、药品),或对垄断行业(如电力、燃气)实施长期限价。国务院2023年发布的《关于完善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需对粮油肉蛋菜等商品建立价格区间调控体系。
常见形式
研究表明,价格管制短期内可抑制通胀预期(如2022年欧盟对能源价格实施临时管制使CPI涨幅下降1.2个百分点,但长期可能扭曲市场信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Friedman曾指出,过度管制会导致黑市交易或商品短缺现象。
中国《价格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五类适用政府定价的情形,包括自然垄断经营商品、重要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等。
管制价格是指政府通过法律、政策或行政手段对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强制性干预,以调整市场供需或实现特定社会经济目标。以下是详细解释:
管制价格是政府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或应对市场失灵,对价格设定的强制限制。常见于自然垄断行业(如水电)或紧急状态下的物资供应。
价格上限(最高价格)
防止垄断企业哄抬物价或应对通货膨胀,例如城市居民用水用电的限价。
价格下限(最低价格)
保护生产者利益,如农产品最低收购价。
双面管制
同时设定价格上限和下限,控制价格波动范围。
绝对管制
政府直接指定固定价格,常见于战备物资或公共服务。
积极影响 | 消极影响 |
---|---|
防止市场垄断暴利 | 资源错配(如限价导致供应短缺) |
保障基本民生需求 | 产品质量下降(企业压缩成本) |
稳定特殊时期物价 | 催生黑市交易 |
如需更完整的学术定义,可参考知网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