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氨酸钠(Monosodium Glutamate,简称MSG)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食品增味剂,化学式为C₅H₈NO₄Na,由谷氨酸与钠离子结合而成。其核心功能是通过激活人体味蕾中的鲜味受体(umami receptors),增强食物风味,尤其在中餐、罐头食品和调味料中应用广泛。
从化学结构看,谷氨酸钠是L-谷氨酸的单钠盐,属于天然存在的非必需氨基酸衍生物。它在1908年由日本科学家池田菊苗首次从海带中分离并命名,其工业化生产主要通过微生物发酵法实现,原料包括甘蔗、甜菜或淀粉。
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分类,谷氨酸钠被列为“公认安全物质”(GRAS),每日允许摄入量无需严格限制。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联合专家委员会评估表明,正常饮食摄入不会导致健康风险,但个别敏感人群可能出现短暂头痛或颈部麻木症状。
在食品工业中,谷氨酸钠的增鲜作用源于其与舌部味觉细胞受体的特异性结合,这种协同效应可使肉类、汤类和蔬菜制品的风味强度提升4-5倍。现代食品科技中,其常与5'-核苷酸类增味剂复配使用,形成鲜味倍增效应。
谷氨酸钠(化学式:C₅H₈NNaO₄)是一种由钠离子与谷氨酸根离子形成的盐,是味精的主要成分,也是食品工业中广泛使用的鲜味增强剂。以下是其详细解析:
化学结构
化学名称为α-氨基戊二酸一钠,结构简式为NaOOC-CHNH₂-CH₂-CH₂-COOH,分子量169.111 g/mol。
外观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在pH 6.0左右时鲜味最强。
天然存在
谷氨酸本身是天然氨基酸,存在于大豆、肉类、奶制品等食物中。
食品调味
作为味精的核心成分,可增强食物的鲜味和口感,推荐使用浓度为0.2%-0.5%,常与核苷酸类调味料复配以提升效果。烹饪时建议在70-90℃溶解,临出锅前添加。
医疗用途
用于治疗肝性脑病,通过结合血液中的氨生成谷氨酰胺排出体外,降低血氨浓度,改善神经系统功能。但需注意可能引发面部潮红、头痛等副作用。
制备方法
主要通过微生物(如谷氨酸棒杆菌)发酵淀粉或糖质原料,再经提取、中和、结晶等工艺制成。
安全性
全球公认安全食品添加剂,但过量摄入可能引发口干、头痛等不适。建议合理控制用量,尤其高血压患者需注意钠摄入。
如需更详细的技术参数或研究文献,可参考权威化学数据库或食品添加剂标准文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