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极矩英文解释翻译、惯性极矩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化】 polar moment of inertia
分词翻译:
惯的英语翻译:
be used to; indulge; spoil
极的英语翻译:
bally; cruelly; extreme; fearfully; mighty; pole
【医】 per-; pole; polus
矩的英语翻译:
quadrature; rules; square
【医】 moment
专业解析
惯性极矩(英文:Polar Moment of Inertia),在工程力学(特别是材料力学和机械工程领域)中,是一个描述物体截面抵抗扭转(即绕其轴线发生转动)能力的几何属性。它量化了截面上的质量分布相对于某一点(通常是形心或扭转中心)的分布情况,对于该点抵抗扭转变形的能力。
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
物理意义与核心概念:
- 惯性极矩衡量的是物体截面内所有微面积相对于指定点(称为极点,通常是形心)的二次矩(面积乘以距离平方)的总和。
- 这个“距离”指的是微面积到极点的径向距离。
- 值越大,表示该截面抵抗扭转变形的能力越强。例如,在承受相同扭矩的情况下,惯性极矩大的轴(如直径大的实心轴或特定设计的空心轴)发生的扭转角会比惯性极矩小的轴小,即更不容易被扭转变形。
-
数学定义与公式:
- 对于一个平面截面,相对于其所在平面内的一点 O(极点),惯性极矩 ( J ) 或 ( I_P ) 定义为:
$$
J_O = int_A rdA
$$
其中:
- ( A ) 是截面的总面积。
- ( r ) 是微面积 ( dA ) 到点 O 的径向距离。
- ( int_A ) 表示对整个截面面积 A 进行积分。
- 对于常见规则形状,有特定的计算公式:
- 实心圆轴: ( J = frac{pi d}{32} ) (d 为直径)
- 空心圆轴(圆管): ( J = frac{pi}{32} (d_o - d_i) ) (( d_o ) 为外径, ( d_i ) 为内径)
-
关键应用领域:
- 轴的扭转应力与变形计算:这是惯性极矩最主要的应用。计算圆轴在扭矩作用下产生的最大剪应力 ( tau_{max} ) 和扭转角 ( phi ) 的公式中,惯性极矩 ( J ) 是核心参数:
- 最大剪应力: ( tau_{max} = frac{T c}{J} ) (T 为扭矩,c 为轴外半径)
- 扭转角: ( phi = frac{T L}{J G} ) (L 为轴长度,G 为材料剪切模量)
- 结构设计:工程师在设计传动轴、钻杆、弹簧等承受扭矩的部件时,必须计算或选择合适的截面形状和尺寸以获得所需的惯性极矩,以确保构件有足够的扭转刚度和强度。
-
与转动惯量的区别:
- 惯性极矩 (( J )) 是一个截面属性(Area Property),描述二维平面图形对扭转的抵抗能力,仅与截面的几何形状和尺寸有关,单位是长度的四次方(如 m⁴, mm⁴)。
- 转动惯量 (( I )) 是一个质量属性(Mass Property),描述三维物体对绕某轴旋转运动状态改变的抵抗能力(即角加速度的难易程度),单位是质量乘以长度的平方(如 kg·m²)。两者物理意义和量纲不同,不可混淆。转动惯量依赖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旋转轴的位置。
权威参考来源:
- Hibbeler, R. C. (2017). Engineering Mechanics: Statics & Dynamics (14th ed.). Pearson. 该经典教材在静力学和动力学部分清晰定义了转动惯量,并在材料力学相关章节(或配套材料力学教材)中详细阐述了截面属性,包括惯性矩和惯性极矩的概念、计算和应用。
- Beer, F. P., Johnston, E. R., DeWolf, J. T., & Mazurek, D. F. (2020). Mechanics of Materials (8th ed.). McGraw-Hill Education. 这本权威的材料力学教材在“扭转”章节中对惯性极矩有深入的讲解,包括其定义、计算(特别是圆截面)、以及在扭转应力和变形公式中的核心作用。
- Timoshenko, S. P., & Gere, J. M. (2009). Mechanics of Materials (2nd ed.). Cengage Learning. 作为材料力学领域的奠基性著作之一,该书对扭转理论和惯性极矩有经典且严谨的论述。
网络扩展解释
“惯性极矩”可能是“极惯性矩”的笔误。以下是关于极惯性矩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物理意义
-
基本概念
极惯性矩是描述物体绕某一点(如坐标原点)旋转时抵抗扭转能力的几何参数。其数学定义为:对平面图形上所有微面积与其到原点距离平方乘积的积分,即
$$
I_p = int_A r , dA
$$
其中,( r ) 是微面积到原点的距离,( dA ) 是微面积。
-
物理意义
极惯性矩反映截面在扭转受力下的刚度。例如,圆形截面因极惯性矩较大,抗扭能力更强。
二、与惯性矩的区别
-
参考对象不同
- 惯性矩:针对坐标轴(如x轴、y轴),用于计算弯曲应力,如梁的弯曲刚度。
- 极惯性矩:针对坐标原点或其他点,用于计算扭转应力,如轴的扭转刚度。
-
数学关系
极惯性矩等于截面对两个正交坐标轴的惯性矩之和:
$$
I_p = I_x + I_y
$$
例如,圆形的极惯性矩为 ( I_p = frac{pi D}{32} )。
三、应用场景
- 惯性矩:主要用于弯曲问题(如梁的挠度计算)。
- 极惯性矩:主要用于扭转问题(如传动轴的设计)。
四、计算示例
以圆形截面为例:
- 极惯性矩:( I_p = frac{pi D}{32} )
- 惯性矩(x/y轴):( I_x = I_y = frac{pi D}{64} ),显然 ( I_p = 2I_x )。
极惯性矩是截面抗扭刚度的关键参数,而惯性矩用于抗弯分析。两者通过坐标系关联,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受力类型选择对应参数。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