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morament
heart; mind; morals; virtue
【医】 asynesia
person; this
"悖德愚鲁者"是一个复合词,其含义需拆解并结合专业词典释义进行解释:
一、术语构成解析
指违背道德准则,行为不符合社会伦理规范。英文对应"moral turpitude"或"immoral",强调道德层面的堕落。
形容智力低下、反应迟钝。英文译为"stupid"或"mentally deficient",侧重认知能力的缺陷(《汉英综合大辞典》)。
表示具有某种特性的人,相当于英文后缀"-er"或"person"。
二、专业定义与权威来源 综合汉英词典释义,"悖德愚鲁者"指兼具道德缺陷与智力障碍的人,英文对应术语为:
该词为19世纪精神病学概念,指能辨别是非但故意违背道德,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者(现已属过时术语)。
现代用法强调其在法律或心理学语境中,指因心智不健全导致无法遵循社会道德规范的个人。
三、历史与学术背景 该词源于早期犯罪心理学理论,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Cesare Lombroso)在《犯罪人论》中提出:部分犯罪者存在先天性的道德感知缺失与智力发育停滞。现代精神医学(如DSM-5)已弃用此表述,改用"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或"智力发育障碍"(intellectual developmental disorder)等临床术语。
四、现代应用场景
用于描述无刑事责任能力者的历史判例(如英美法系中的"McNaghten Rules")。
多见于中文经典著作英译,如鲁迅作品中对封建礼教批判性人物的译法(《汉英大辞典》)。
主要参考资料
- 《汉英综合大辞典》(吴光华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牛津英语词典》"moral imbecile"词条(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布莱克法律词典》第11版(Thomson Reuters)
注:因学术出版版权限制,部分词典未提供在线链接,建议通过高校图书馆或权威数据库(如HeinOnline, JSTOR)查询原始出处。
“悖德愚鲁者”是一个组合词,由“悖德”和“愚鲁者”两部分构成,需分别解释其含义:
含义:指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或人。
出处:最早见于《孝经·圣治章》:“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深层意义:儒家强调“亲亲为大”,认为人若不爱自己的父母却对外人示好,属于道德秩序的颠倒。这种“悖德”不仅指行为失范,更暗含对人性本质的背离。
含义:指愚笨迟钝、缺乏才智或修养的人。
出处:如元代杂剧《渑池会》中形容廉颇“乃一愚鲁之人”,指其性格粗直、不善变通。
文化关联:古代常以“愚鲁”形容未受教化或天性驽钝者,如《论语》中“参也鲁”即指曾子资质平凡。
“悖德愚鲁者”可理解为:在道德上背离伦常,同时智力或行为表现愚钝粗鲁的人。这一表述可能用于批评那些既缺乏道德操守,又行事莽撞无知的个体。需注意,该组合词并非古籍原文,而是现代对两类负面特质的叠加描述。
参考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