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 air-to-ground radio frequency
空对地无线电频率(Air-to-Ground Radio Frequency)指航空器与地面控制站或通信设备之间用于双向通信的电磁波频段,是航空导航、飞行调度及紧急联络的核心技术载体。该术语涵盖以下关键维度:
技术定义与频段划分
国际电信联盟(ITU)将航空移动通信频段划分为108-137 MHz甚高频(VHF)及部分L波段资源。其中118-137 MHz频段专用于民航语音通信,采用振幅调制(AM)技术以保证抗干扰能力。
功能应用场景
该频率支持航路指挥、气象数据传递、飞行状态监控等任务。例如,航空管制员通过121.5 MHz应急频率向飞行员发送指令,同时ADS-B系统利用1090 MHz频段实现飞机位置广播。
国际标准规范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在《航空电信协定》中规定:空对地通信须遵循全球统一的频道间隔(25 kHz或8.33 kHz),并通过二次雷达协同实现空域管理。
频谱保护机制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与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均要求对航空频段实施电磁兼容性测试,避免5G通信等地面信号对导航系统造成谐波干扰。
空对地无线电频率是指从航空器或卫星等空中平台向地面传输信号时使用的特定无线电频段,主要用于保障通信、导航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空对地频率属于无线电频谱中专门划分给空中与地面设备通信的频段。其核心作用是建立空中平台(如飞机、卫星)与地面站、塔台之间的实时双向通信,确保飞行安全、数据传输和指令接收。
常用频段划分
主要应用场景
管理规范
各国对空对地频率有严格划分,例如中国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统一分配,国际层面遵循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无线电规则》,避免频段冲突。
扩展说明:不同频段的传播特性差异显著,例如VHF易受地形遮挡,适合视距通信;而卫星通信的高频段可实现广域覆盖,但易受雨衰影响。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场景权衡选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