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pressionist
behave; perform; acquit; comport; show; manifest; represent; representation
performance; exhibition
【医】 manifestation
appoint; clique; dispatch; faction; group; pie; school; send; style
【经】 appointment
writer; author; composer; pen; scribe; storyteller; yarnsmith
【法】 writer
表现派作家指20世纪初期兴起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中强调主观情感外化表达的创作者群体。该术语在汉英词典中对应"Expressionist writers",其核心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美学理念
表现派作家反对自然主义对现实的机械模仿,主张通过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直接展现人物的内心冲突与社会异化感。德国理论家赫尔曼·巴尔在《表现主义宣言》中提出"不是现实,而是精神"的创作原则。
形式创新
该流派作家常采用碎片化叙事、意识流和心理独白等手法,如卡夫卡《变形记》通过人变甲虫的荒诞设定,隐喻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美国比较文学家雷内·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将其定义为"对传统因果叙事的颠覆"。
社会批判
表现派作品多聚焦战争创伤、工业文明压抑等主题,挪威戏剧家斯特林堡《鬼魂奏鸣曲》通过扭曲的人物关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危机。这一特征在《哥伦比亚文学史》中被描述为"用艺术尖叫对抗机械文明"。
该术语在《牛津文学术语词典》中的英文释义为:"Writers who prioritize emotional experience over physical reality, using distorted forms to convey subjective truths",准确对应中文"表现派作家"的语义范畴。
“表现派作家”主要指20世纪初参与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文学运动的创作者,他们以独特手法展现主观精神世界,并深刻影响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方向。以下是详细解释: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流行于欧洲的文学艺术流派,尤其以德国为中心。它反对传统文学对现实的客观模仿,主张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法揭示人物内心情感与社会本质矛盾。这一流派受工业化和战争影响,强调用艺术表达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主观性与内心探索
作家将个人情感、精神体验置于首位,通过荒诞情节和象征手法展现人物内心冲突。例如卡夫卡《变形记》以人变甲虫的设定,隐喻现代人的异化与孤独。
反传统叙事结构
打破线性叙事逻辑,大量运用梦境、幻觉和时空交错。如奥尼尔的戏剧《琼斯皇》通过内心独白展现主角精神崩溃过程。
社会批判与哲思
作品常揭露工业化社会的压抑与人性扭曲。表现派作家认为艺术应揭示“本质的真实”,而非表面现实。
表现派作家为现代文学开辟了新路径,其手法影响了后来的荒诞派戏剧、存在主义文学等流派。他们通过极端化表达,深刻反映了20世纪初人类面对社会巨变时的精神危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作家的作品风格,可参考相关文学史资料或代表作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