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 interference immunity
抗干扰性(anti-interference capability)是电子工程与通信领域的核心概念,指系统或设备在存在外部电磁干扰、噪声或其他不利环境因素时,仍能维持预定功能稳定运行的特性。该术语在IEEE标准中定义为"系统在干扰环境下保持性能指标的能力"(IEEE Std 100-2000),其量化指标通常包括信噪比改善度、误码率抑制能力等参数。
在实践应用中,抗干扰性主要通过三个维度实现:1)硬件层面的电磁屏蔽设计,如采用差分信号传输技术;2)软件算法层面的数字滤波与纠错编码,例如维特比译码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3)协议层面的冲突避免机制,可见于IEEE 802.11无线网络协议的CSMA/CA访问控制策略。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发布的GB/T 17626系列标准详细规定了电子设备的抗扰度测试方法,其中辐射抗扰度测试要求设备在80MHz-1GHz频段承受3V/m场强干扰而不失效。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IEC 61000-4-3标准中建立了分级测试体系,将抗干扰能力划分为1级(民用环境)至4级(工业环境)不同等级。航空航天领域对此要求最为严苛,例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抗窄带干扰能力达到-120dBm,确保在复杂电磁战场环境下的定位精度。
抗干扰性指设备或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中抵抗外部干扰、维持正常运作的能力,尤其在通信、雷达、电子设备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抗干扰性强调设备通过技术手段减少或消除电磁干扰的影响,包括防止干扰信号通过天线、电源线或设备外壳进入系统。例如,雷达需在复杂电磁环境中保持性能稳定,其抗干扰能力直接决定整体效能。
目前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导致雷达等设备的抗干扰能力难以量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发展。此外,干扰类型多样(如电子干扰、信号阻塞),需针对性设计解决方案。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技术案例或评价方法,可参考相关工程文献或行业标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