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面淬火(Surface Quenching),又称表面硬化(Surface Hardening),是一种通过对金属工件表层进行快速加热和冷却的热处理工艺,旨在显著提高工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同时保持心部的韧性和塑性。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通过快速加热(如感应加热、火焰加热)使工件表层达到奥氏体化温度(Austenitizing Temperature),随后急速冷却(常用水、油或聚合物淬火液),实现表层相变为马氏体。其热力学过程遵循以下关系:
$$
gamma text{ (奥氏体)} xrightarrow{text{快速冷却}} alpha' text{ (马氏体)}
$$
其中$gamma$为面心立方结构,$alpha'$为体心四方结构,晶格畸变导致硬度显著提升(参考来源:ASM International《热处理原理》)。
利用交变磁场在工件表层产生涡流加热,适用于齿轮、轴类零件。效率高且变形小(来源: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热处理手册》)。
采用氧-乙炔火焰局部加热,灵活性高,适用于大型工件(来源:《金属热处理》期刊)。
高能激光束扫描表面,实现微米级精确硬化,用于模具、航空航天部件(来源:Springer《材料表面工程》)。
表面淬火在工程中平衡了材料“表硬内韧”的矛盾需求,延长零件寿命并减少整体热处理能耗,符合现代制造业的高效、精准化趋势(来源:ISO 4885:2018《热处理术语标准》)。
参考文献来源(按正文引用顺序编号):
ASM International. Principles of Heat Treatment.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 《热处理手册》第4版.
《金属热处理》期刊. 2020年第45卷.
Sudarshan, T.S. Surface Engineering for Enhanced Performance. Springer.
IFHTSE Technical Report on Surface Hardening Technologies.
ISO 4885:2018 Thermochemical processing of metals — Vocabulary.
表面淬火是一种针对金属零件表面的热处理工艺,通过快速加热表层至淬火温度并立即冷却,使表层获得高硬度组织(如马氏体),而心部仍保持原有韧性和强度。以下是其核心要点:
表面淬火通过局部快速加热(如感应、火焰、激光等)使工件表层奥氏体化,随后迅速淬冷,形成高硬度的马氏体组织。该过程利用热量未充分传导至内部的特点,实现表层与心部性能的差异化。
方法 | 加热方式 | 硬化层深度 | 适用场景 |
---|---|---|---|
感应加热(高频/中频/工频) | 电磁感应涡流加热 | 0.25–15毫米 | 大批量、形状规则零件 |
火焰加热 | 乙炔-氧火焰喷射 | 2–10毫米 | 大型或单件生产零件 |
激光加热 | 高能激光束聚焦 | <0.2毫米 | 精密或薄壁件 |
电接触加热 | 电流通过接触点产生电阻热 | <0.3毫米 | 局部强化区域 |
(数据综合自)
主要用于机床主轴、发动机曲轴、齿轮等需兼顾表面耐磨与心部强韧的零件。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工艺参数或检测方法,中的详细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