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捐献"是现代汉语中具有法律效力和伦理价值的行为概念,其核心释义可从三方面阐释:
一、语言学定义 根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的权威解释,"捐献"指自愿将个人财物或器官无偿赠予公益机构或特定对象的行为,其英文对应词为"donate"或"contribute",常见搭配包括"organ donation"(器官捐献)、"charitable donation"(慈善捐献)等(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数字版)。
二、法律界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二条,该行为在法律层面需满足三个要件: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特别在医疗领域,《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第七条规定捐献者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来源:全国人大法律数据库)。
三、社会实践形态 根据中国红十字会2024年度报告,我国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已达650万,其中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案例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这种社会行为既包含物质层面的财物转移,也涉及精神层面的利他主义价值观(来源:中国红十字会官网年度统计报告)。
四、文化语义延伸 在跨文化交际中,"捐献"概念存在语义延伸现象。如《牛津汉英对比语言学词典》指出,英语"endowment"除物质捐赠外,还可指才能禀赋的赋予,而汉语"捐献"则保持更明确的物质转移含义(来源:Oxford University Press电子资源库)。
“捐献”指个人或集体主动、无偿地将财物或其他有价值的事物奉献给国家、集体或他人。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根据权威词典解释,捐献是“拿出财物献给国家或集体”(),强调无偿性和奉献性。例如:为地震灾区捐献物资()。
延伸含义
除财物外,也可指舍弃或献出抽象事物,如时间、器官甚至生命。例如:峻青在《黎明的河边》中提到“捐献出青春的生命”()。
与“捐赠”的区别
两者均表示无偿给予,但“捐献”更广泛,可涵盖器官、爱心等抽象概念,且不要求回报;而“捐赠”多指具体财物()。
用法与示例
同义词与近义词
包括“捐赠”“捐募”“募捐”等,但语境需区分具体含义()。
捐献是一种无私的社会行为,既可以是物质支持,也可以是精神奉献。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法,可参考汉典、辞海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