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collective ecological security
集体生态安全(Collective Ecological Security)指多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协作,共同维护区域或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以应对跨国环境威胁(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跨境污染)。其核心在于强调生态安全的共享性与责任共担性,需通过国际法律框架、联合监测机制及资源协调实现长期保护。
汉语解析
“集体”强调多主体协作(国家、组织、社群),"生态安全"指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服务功能(如水源供给、气候调节),避免崩溃引发连锁危机。该概念隐含“命运共同体”属性,例如中国提出的“全球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需周边国家协同治理沙尘或酸雨。
英文对应术语
国际文献常用Collective Ecological Security(如UNEP报告),或Transboundary Ecological Resilience(跨境生态韧性)。《生物多样性公约》(CBD)明确要求缔约国通过“联合行动方案”实现集体安全目标。
中国“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推动沿线国家签署《生态安全合作备忘录》,联合修复咸海荒漠化土地,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跨境生态治理范本(UNDP, 2024)。欧盟“绿色新政”则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促使贸易伙伴集体减少工业碳排放。
关键提示:集体生态安全区别于单边环保行动,其效力依赖于国际公约的执行与主权让渡。如亚马逊雨林保护需巴西、哥伦比亚等9国共同落实森林防火公约,否则局部破坏将引发全球碳汇损失(Science期刊, 2025)。
“集体生态安全”这一表述在学术或政策文件中并不常见,但结合“生态安全”的核心定义及“集体”的语境,可以理解为特定群体、区域或国家范围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能够保障集体成员的生存发展需求,并有效应对外部威胁。以下是具体解析:
生态系统健康与完整性
指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稳定,能够持续提供清洁水源、安全食物、适宜气候等基本服务。例如,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水平等指标直接影响集体生态安全。
人类需求与自然供给的平衡
强调集体(如国家、社区)对资源的需求不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避免因过度开发导致环境退化。例如,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控制污染排放等。
风险抵御与恢复能力
生态系统需具备应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威胁的能力,同时能在受损后通过自然或人工干预恢复。
维护集体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中国将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通过生态保护红线、国土空间规划等措施保障可持续发展。全球层面则需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共同挑战。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政策或案例,可参考、5、7中的官方文件及实践指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