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 MARC
apparatus; enginery; machin; machine; machinery
【计】 MEC configuration
【化】 engineering; machine
【医】 engine; machine
【经】 machine
approve; but; can; may; need; yet
attend school; read
【计】 R
【医】 reading
catalog; catalogue; directory; list; scroll
【计】 catalog; contents; DIR; directories; directory; table of contents
【经】 contents
机器可读目录(Machine-Readable Cataloging,简称MARC)是图书馆与信息科学领域用于描述文献资源的标准化数据格式。其核心特征是通过编码结构使计算机能够识别、处理和交换书目信息,例如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等的元数据。
MARC格式将书目记录划分为字段(如题名、作者、出版信息)和子字段(如主标题、副标题),每个字段通过数字标签(如245对应题名字段)和指示符进行标识。例如,题名字段可表示为: $$ text{$a Main title $b Subtitle} $$ 这种结构化设计便于数据库系统自动化解析(来源:美国国会图书馆MARC标准文档)。
MARC主要应用于图书馆集成系统,支持联合编目、资源共享及跨平台检索。例如,通过Z39.50协议实现不同机构间的数据互通(来源:OCLC MARC格式指南)。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MARC纳入ISO 2709标准,规范其框架与编码规则。后续衍生格式如MARC 21(美加地区)和UNIMARC(国际通用版)进一步适配多语言、多载体资源的需求(来源:国际图联UNIMARC手册)。
随着语义网技术发展,MARC逐渐向关联数据模型(如BIBFRAME)转型,但仍是当前图书馆数据存储的基石(来源:美国国家信息标准组织技术报告)。
机器可读目录(Machine-Readable Catalogue,简称MARC)是图书馆和信息管理领域用于数字化处理书目数据的国际标准格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机器可读目录是一种以代码形式和特定结构记录在计算机存储载体上的目录格式。其核心目的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书目信息的自动化处理、检索与共享,代替传统手工编目流程。
MARC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196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推出MARC 21标准,成为全球广泛应用的基础。中国后续也制定了CNMARC等本土化格式以适应中文编目需求。
作为图书馆自动化的基石,MARC推动了文献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并为后续的元数据标准(如Dublin Core)奠定了基础。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编目规则或技术细节,可查阅、5、6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