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panic
economy; financial condition; income
【医】 economy
【经】 economies; economy
ascending; go to; go up; previous; submit; superior; upper
【医】 ept-; hyper-; super-; supra-; sur-
panic; scare
【医】 panic
【经】 panic
经济上的恐慌在汉英词典中对应英文术语“economic panic”,指因市场剧烈波动或系统性风险引发的群体性非理性恐慌情绪,常伴随资产抛售、流动性枯竭及信用体系崩溃。该现象的核心特征是市场参与者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导致短期经济失衡扩大化。
从经济学视角分析,经济恐慌的形成通常源于多重因素叠加,例如:金融机构连锁倒闭(如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雷曼兄弟事件)、恶性通胀失控(参考1923年德国魏玛共和国案例),或重大政策失误引发的市场信任危机。剑桥大学经济史研究显示,恐慌周期平均持续12-18个月,期间GDP收缩幅度可达基础值的5%-15%。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在《金融危机应对白皮书》中界定,现代经济恐慌包含三大识别标志:跨市场传染性(cross-market contagion)、信贷渠道梗阻(credit channel blockage)以及风险定价机制失效。例如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出现的美元流动性危机,即符合这三项特征。
世界银行2024年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强调,数字货币的普及正在改变传统恐慌传导路径。去中心化金融(DeFi)平台可能加速恐慌蔓延,但区块链技术的透明性也为实时监测市场情绪提供了新工具。这种技术双重性在2022年LUNA币崩盘事件中已得到验证。
“经济上的恐慌”通常指经济危机(或称为“经济恐慌”),其核心含义如下:
经济恐慌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因生产与消费失衡引发的经济混乱状态,主要表现为商品过剩、企业倒闭、失业激增、信用崩溃等。这一现象也被称为“经济危机”。
该概念常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关联,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例如,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即为典型的经济恐慌案例。
“经济恐慌”与“经济危机”常互换使用,但后者更强调系统性崩溃,前者侧重社会心理层面的不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理论机制,可参考经济学相关文献或历史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