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rain supply centre
粮站(liángzhàn)是汉语中特指从事粮食收购、储存与分配的基层机构,其核心职能涵盖粮食流通管理。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重要产物,粮站在保障城乡居民粮食供应方面曾发挥关键作用。
从汉英翻译角度分析,“粮站”对应的标准译法为“grain station”或“grain depot”。《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国家设立的粮食购销机构”,而《牛津汉英大词典》则强调其仓储属性,标注为"a state-operated facility for grain storage and distribution"。
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站运营需遵循三项基本原则:执行国家收购价、维持合理库存量、确保应急供应能力。在功能转型方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粮食安全白皮书》指出,现代粮站已从单纯购销节点发展为集质量检测、科技储粮、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粮食物流体系研究》数据显示,全国现有基层粮站约2.4万个,年均粮食周转量超3亿吨。这些机构在方言中常被称为“米市行”(江淮地区)或“谷仓房”(西南地区),反映了地域文化特征。
“粮站”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演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粮站”指调拨、管理粮食的机构,主要职能包括粮食的接收、储存、分配及销售。该词由“粮”(粮食)和“站”(机构或场所)组成,字面意为粮食的集散地。例如,清代文献记载军队远征时需设粮站保障后勤( )。
粮站曾是计划经济时代城乡物资交换的重要纽带,尤其在农村地区,它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如今,粮站仍被视为战备储备的象征,部分保留历史功能的站点也成为集体记忆的载体()。
如需了解具体地区的粮站职能或历史案例,可进一步查阅地方志或政策文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