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心”的汉英词典释义与详解
“良心”在汉语中是一个承载深厚道德与文化内涵的核心概念,其对应的英文翻译主要为“conscience”。以下从汉英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
道德判断力
指人内心辨别是非、善恶的道德意识与判断能力。它是个体依据社会规范与伦理准则进行自我监督的内在标准。
英文释义:The inner sense of what is right or wrong, impelling one toward right action.(来源:《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道德责任感
强调对自身行为负有的道德义务感,尤其在面临选择时产生自我约束或愧疚的心理机制。
例:违背良心做事会带来长期不安(Acting against one’s conscience causes lasting unease)。
天性之善(儒家视角)
儒家思想中,“良心”与孟子提出的“良知”相通,指人先天具备的向善本性,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英文关联词:innate moral intuition / innate goodness.
社会伦理的个体内化
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良心”常与社会责任绑定,如“对得起良心”体现对家庭、社群义务的履行。
例:他的良心驱使他照顾年迈邻居(His conscience compelled him to care for the elderly neighbor)。
理性与情感的交织
英文“conscience”更强调理性判断(如基督教文化中的“道德律”),而中文“良心”兼具情感(如“良心发现”的顿悟感)与理性成分。
法律与道德的边界
在英文语境中,“conscience”可能涉及法律豁免(如“conscientious objector”拒服兵役者),而中文“良心”更聚焦道德层面,较少直接关联法律概念。
“良心”的汉英对译需兼顾其道德内核、文化负载及情感维度,核心对应词“conscience”虽能涵盖基本语义,但文化语境差异仍需通过释义补充说明。
“良心”是一个复合词,由“良”(本义为善良、美好)和“心”(指思想意识)组成,指人类与生俱来的道德判断能力。其核心内涵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在儒家思想中,孟子提出“四端说”,认为良心是“仁义礼智”的萌芽(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如见孩童坠井时产生的本能救助冲动。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为“致良知”,主张良心是心性本体。西方哲学中,康德将良心视为“心中的道德律”,强调其先验性与普遍性。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将良心归为“超我”,是通过内化社会规范形成的自我约束机制。现代道德心理学发现,2-3岁儿童已具备初步的共情能力,5岁左右形成稳定的道德认知,印证了良心的发展性特征。
作为道德标尺,良心既约束个体行为(如产生内疚感),也维系社会秩序。明代《菜根谭》所言“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生物之根芽”即强调其社会价值。在法律难以触及的领域(如见义勇为),良心往往成为行为驱动力。
当代语境中衍生出“良心企业”“良心价”等用法,特指超越利益考量的道德担当。心理学研究显示,违背良心可能导致焦虑、失眠等躯体反应,印证了其生理心理的联动性。
需注意的是,良心的具体标准受文化环境影响,但其核心——对善恶的本能辨识——具有跨文化普遍性。正如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塑造的冉阿让,正是良心觉醒推动的人格升华的经典文学例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