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Spirochaeta icteroides
be similar to; genus; kind; species
【医】 group; para-; race
icterus; jaundice
【医】 aurigo; bilirabin thesaurismosis; choleplania; choloplania; flavedo
icterus; jaundice; morbus arcuatus; morbus regius
helicoid; spirochaete
【医】 spirochete
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是一类可引起钩端螺旋体病的致病性螺旋形细菌,其感染后可能引发黄疸、发热和肝肾损伤等临床表现,因此在中文医学文献中曾被非正式称为"类黄疸性螺旋体"。该术语现已被规范化为"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特指钩端螺旋体属中能感染人类的问号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等菌株。
从病理学角度,这类微生物通过皮肤黏膜接触受污染的水源或动物尿液传播。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每年约发生100万重症病例,病死率达5%-20%(WHO, 2023)。美国疾控中心的研究显示,其典型病理特征包括血管内皮损伤引发的黄疸(血清胆红素>2.5mg/dL)和急性肾小管坏死(CDC, 2024)。
实验室诊断主要依赖显微镜凝集试验(MAT)和PCR检测。最新《哈里森内科学手册》建议,多西环素作为暴露后预防用药,而严重病例需静脉注射青霉素G(Harrison's Manual, 2025)。流行病学监测数据显示,热带地区雨季的发病率较旱季升高3-5倍,这与啮齿类动物宿主活动增强密切相关。
“类黄疸性螺旋体”这一术语可能指向与黄疸症状相关的螺旋体感染,但目前医学文献中更常用的规范名称为“黄疸性螺旋体病”(icterogenic spirochetosis),其英文对应词为。以下是具体解析:
术语定义
黄疸性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属(Leptospira)细菌引起的感染,属于人畜共患病。典型症状包括黄疸、出血倾向及肾功能损伤,严重时可发展为“韦尔病”(Weil's disease)。
“类黄疸性”的可能含义
“类”可能指代与黄疸性螺旋体病相似的临床表现,例如:
疾病关联性
钩端螺旋体病通过接触受污染水源传播,其病原体通过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感染后潜伏期约1-2周,早期表现为发热、肌痛,后期可因肝脏损伤出现黄疸。
建议:若需进一步确认术语准确性,建议结合具体临床场景或实验室检测结果,并参考权威医学词典(如《Dorland's医学词典》)以排除其他螺旋体属感染的可能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