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ve loose bowels
“拉稀”是汉语口语中描述腹泻症状的常用词汇,在医学语境中对应英文术语“diarrhea”。其核心含义指排便次数增多且粪便呈稀薄或水样状态,通常伴随腹部不适。以下从汉英对照角度分层解析:
基本定义
汉语“拉稀”属于非正式表达,对应英文口语中的“runny stool”或“loose stools”(《牛津英汉医学词典》)。在医学文献中统一使用“diarrhea”指代该症状,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定义为“24小时内排出3次及以上稀便或水样便”[来源:WHO急性腹泻治疗指南]。
症状分级
根据持续时间可分为:
病理机制
主要涉及肠腔内渗透压失衡(osmotic diarrhea)或肠道分泌功能异常(secretory diarrhea)两种类型,此分类体系被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胃肠病学研究采用。
常见诱因
包含感染性因素(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和非感染性因素(乳糖不耐受、肠易激综合征),美国疾控中心(CDC)统计显示病毒性腹泻占比达50%-70%。
文化语境差异
汉语中“拉肚子”为中性表达,“拉稀”更具俚语色彩;英语中“the runs”与中文“拉稀”语体对等,而“Montezuma's revenge”(旅行者腹泻)等地域性表述反映文化特异性(《剑桥英语习语词典》)。
“拉稀”是中文口语中对腹泻的通俗表达,指排便次数增多且粪质稀薄。以下是综合医学解释和语言用法的详细说明:
“拉稀”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日常习惯(通常每日超过3次),且粪便含水量高、呈稀水状或不成形。医学上称为腹泻,每日排便量常超过200克。
类型 | 具体原因 | 典型表现 |
---|---|---|
感染性 | 细菌(如大肠杆菌)、病毒(轮状病毒)、寄生虫 | 发热、腹痛、黏液便 |
非感染性 | 乳糖不耐受、食物过敏、药物反应(如抗生素) | 进食特定食物后发作 |
功能性 | 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 | 反复发作,与情绪相关 |
环境因素 | 腹部受凉、饮食过量生冷食物 | 突发性水样便 |
在俗语中,“拉稀”有时比喻临阵退缩(如:“关键时刻别拉稀”),但此用法多属非正式场合。
注:若腹泻持续超过48小时、伴血便或高热,需立即就医。
【别人正在浏览】